问题:
关键词:手机有害信息,传播,治理,适用法律,运营商,用户
● 参考解析
3G时代的到来,手机已经从通讯终端成为信息终端。手机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交往习惯。对于手机对我们生活带来的快捷与便利,我们从不质疑。但在不知不觉当中,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也涌向了我们。每天很多条的推销广告挤占了我们的时间;无法追究责任的谣言扰乱了我们的平静生活;低俗不堪的色情内容破坏了我们的心境;虚假欺骗的短信引发我们的焦虑,很难预料未来的日子中还会有多少有害信息出现。面对手机有害信息传播的现状,本文试图归纳近几年手机有害信息的类型,并从传播学角度分析这些有害信息的内容、传播方式及传播心理;对于目前治理手机有害信息的举措及遇到的种种困境,笔者在有所选择地介绍了国外的先进经验,并将我国近年来出台的各项治理措施整体梳理后,提出了一些进一步治理的建议和对策。
可以说手机有害信息涉及范围很广,本文中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选择与分类,重点分析手机短信类、网站类、病毒类等有害信息。
第一章,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动机,以及国内学术界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在最近一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中,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已达到八亿,手机用户中的网民也有3.03亿。在手机用户大规模增加的同时,手机有害信息问题也不断蔓延和加剧。针对这一问题,通讯业界和传媒学术界都给予关注,开展了一些研究、也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但就研究现状来看,角度相对较为单一,往往仅就某一具体现象、特征进行描述。因此,本文试图系统梳理近几年中手机有害信息传播的问题,探析其存在的特点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与路径。
第二章,先从手机的变迁谈起,在界定手机有害信息的概念之后,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手机有害信息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心理,进而分析手机有害信息的危害。手机有害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也源于传播技术的进步,在第一节中简单介绍手机的发展进程。针对手机有害信息的论述,开始于对其定义的界定,定义从传播载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角度概括。在总结手机有害信息的现状和案例后,重点分析有害信息的传播内容、方式以及传受双方的心理因素。
第三章,重点分析有害信息治理面临的困境。如,手机实名制实施的弱效果,造成有规难循的局面;运营商在对海量信息实施监控时,在技术过滤、人工检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运营商和SP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成为治理环节中的又一障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信息安全带来新的隐患。
第四章,吸取国外在手机有害信息治理方面的经验,分析我国在手机有害信息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规范商业信息的发送形式、手机实名制的落实、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等方面,都可以借鉴国外的有效做法;整理归纳我国已经出台的治理有害信息的适用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措施,针对目前我国在治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进一步治理有害信息的建议和路径。
第五章,在结尾章节中,根据有害信息不同的传播途径、传播形式,以及治理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建议从立法方面、问责方面、自律方面和内容创新等方面,构建综合治理手机有害信息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