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

关键词: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空间场效应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旅游流的时空动态流动规律作为旅游业发展和调控的重要依据和内容,是旅游地理学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的中心研究内容之一。入境旅游流作为旅游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入境旅游流的转移仍以从东部入境口岸城市向国内其他地区扩散为主,因此研究我国入境旅游流东-西部转移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国内基于空间场效应对旅游流集聚与扩散规律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基于对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的视角,分别从入境旅游流的线型流动和面型转移两个层面,对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部的集聚与扩散效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本文依托作者亲自参与的《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究》(4077105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旅游流扩散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空间场理论等为指导,基于国家旅游权威统计数据和项目课题组以旅游问卷调查得到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采用数理统计法、因子分析法、网络分析法、模型分析法和GIS手段的空间分析法,从宏观尺度,按照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研究思路,通过入境旅游热点城市的网络分析构建改进型旅游流空间场模型体系,对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集聚场效应和扩散(辐射)场效应、东-西部入境旅游流空间聚集与扩散的规律和地域交互作用及影响进行分析,为我国入境旅游流空间结构模式发展和区域旅游发展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旅游场、旅游流空间、旅游流空间场等概念的解析和界定,及对其特征和研究方法的阐述和总结;对中国热点城市入境旅游流的网络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因子分析和网络分析的相关结果,构建改进型旅游流空间场分析模型体系;通过旅游流空间场分析模型体系对中国典型旅游区的场效应分析,从时间演化和空间结构两个角度对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向集聚场与扩散场空间形态特征、结构发展及场效应下旅游流双向流动的空间聚集与扩散规律、空间交互作用的影响等进行探讨。
本文得到的结论主要包括:
(1)中国热点城市入境旅游流网络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网络密度不高,网络关联度及网络连结性程度居中;网络体系中高、中等级网络旅游流数量偏少,低等级网络旅游流数量较多,总体网络旅游等级体系仍需向更高等级提升;网络节点城市具备层次分化,且节点城市两两之间存在双向对流和单向流动两种关系模式,东部节点城市间多双向旅游流,西部结点城市间多单向旅游流;中国热点城市入境旅游流网络空间分布整体重心呈现东偏北方向倾斜,即高等级网络旅游流和结点东部多于西部、偏北部多于南部,东-东入境旅游流转移互动明显强于西-西入境旅游流相互转移。
(2)典型旅游区中的东部扩散场以长三角区发展显著,西部集聚场以成渝区和云贵区的作用大幅提高,但泛西安区作为传统优势地区仍具较大优势。泛西安区入境旅游流空间场对东部环渤海区的吸引力具有显著优势,对长三角区吸引力增长最大,对珠三角区的吸引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总体集聚效应远大于其向外的扩散效应。成渝区入境旅游流空间场对东部珠三角区最具吸引优势,对长三角区吸引力增幅最大,对环渤海区的吸引力也在大幅增长,但总体集聚效应略小于其向东的扩散效应。云贵区入境旅游流空间场对珠三角区的吸引力具有绝对优势,对长三角区和环渤海区的吸引力也有大幅提高,总体集聚效应略大于其扩散效应。
(3)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场作用正在显著加强,其地域结构趋向完整化,空间场效应由空间不均衡化、地区差异显著向空间均衡化、地区差异缩小化发展,且各区场力范围在空间上形成叠合区域,地区相关性加强,空间竞争趋向激烈,同时也为区域合作打下良好基础。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采用了游客问卷调查与文献统计资料相结合、数理统计分析和GIS图形分析、概念分析和构造模型相结合的多元化综合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旅游流空间场概念和分析方法的研究构建了改进型旅游流空间场分析模型体系;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和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在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分析和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场效应分析的基础上,对旅游流空间交互作用和转移特征进行了研究。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