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转型期西安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异研究

关键词:转型期,城市贫困,空间分异,西安市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双转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别于改革开放前低水平均衡状态下普遍的城市贫困,及改革开放初期以“三无人员”为主的传统城市贫困,以“下岗失业”和“农民工”问题为主的城市贫困似乎成了中国经济改革中特有的新现象。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商业化发展,全国高校盲目扩招,毕业生人数几何式增长。加之中国根深蒂固的户籍制度和住房保障等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已有上百万高校毕业生聚居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大城市的城中村,成为继中国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值得社会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立足已有研究成果,选定西安市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城市地理学、社会地理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在MapInfo技术的支持下,依据西安市1998-2008年的城市贫困相关统计与调查数据、图件等资料,对西安市城市贫困特征现状、贫困区位空间分布与演变进行全面分析,然后以典型区域为对象开展实地调研,研究西安市城市贫困群体的社会空间分异状况,在此基础上探讨转型期西安市城市贫困空间分异机制。从而为有效减少城市贫困人口、解决城市贫困问题,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和谐西安、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提供决策参考。
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转型期西安市城市贫困现状:
1)城市贫困规模在扩大,贫困程度在加深,并且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性特征。
2)当前的城市贫困阶层是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具有年轻化、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贫困个人与家庭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等基本结构特征。
3)转型期产生的城市贫困是在经济社会因素与个体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转型期西安市贫困人口的区位空间分布与演变态势:
1)在1998年-2008年十余年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安市六城区户籍贫困人口区位商的区际空间差异在减小,贫困空间集聚状况整体得到改善,并可以归纳为三种地域类型:绝对改善区(莲湖区、雁塔区)、相对改善区(未央区)和变化微弱区(新城区、碑林区和灞桥区)。并且,各城区在城市贫困人口数量、人口构成等方面都具有内部差异性。
2)西安市城市贫困聚居区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散点状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本地化城市贫困聚居区与老城区、传统工业区等早期建设的居民小区具有很强的空间耦合性;而异地化城市贫困人口多居住在城郊“城中村”中,且这些贫困人口相对集聚区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较差。
3)随着主城区布局的优化,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进程的加快,城市贫困聚居区具有向近、远郊扩散的态势。
4)城中村、棚户区改造房产项目选址在向城市近郊区以及远郊区扩散。这样,未来留给城市贫困人口能够支付得起的居住地带将会呈现出狭长的带状和破碎化特点。
(3)转型期西安市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空间分异状况:
1)囿于自身及家庭有限的社会经济条件,城市贫困人口的居住状况总体上处于很低的水平,并且内部差异性较大。
2)城市贫困人口的日常行为活动单调。总体上,大部分城市贫困人口主要在居住地及所在街道空间范围内从事包括工作、购物和休闲娱乐等行为活动,其空间范围比较狭小,并且还具有低等级性的特点。
3)受限于狭小的行为空间,城市贫困人口意象空间的覆盖范围也较小,所涉及的要素较简单,形成的意象空间也十分模糊。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