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农村转型发展;产业结构优化;效益评价;能源富集贫困区;榆林市
● 参考解析
农村是中国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载体,农村发展事关国家社会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能源富集贫困区作为能源富集、生态脆弱、农村贫困的复合区域,成为人地关系与农村发展研究的焦点地区。该区域在能源资源大规模开发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造成了区域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当地农村贫困化程度,因而针对区域农村转型发展特征与问题,研究提出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优化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本文以陕北榆林市为例,采取从面上切入与点上突破相结合、理论解析与实证评价相辅佐,运用数学模型模拟与专家咨询决策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城乡统筹、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出发,刻画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的轨迹,重点揭示研究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农村生活条件等演变规律,阐明农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构建能源富集贫困区农村发展状态评估模型,评价农村发展状态演变趋势,提出能源富集贫困区农村转型发展的主导模式与发展战略,为能源富集、农村贫困、生态脆弱的榆林市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
通过对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农村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①1975-2005年榆林市降水以67.78mm/10a的速率减少,春冬两季气温以1.45℃/10a、0.64℃/10a的速率提升。干旱化降低了粮食的产量和草场的载畜能力,使土地退化有进一步加重趋势。②水资源胁迫程度表明,2000-2006年榆林市水资源胁迫度已接近重度胁迫,且以平均0.0009/a的速率增长,社会经济对水资源的胁迫增长最快,达0.0159/a。③大规模能源资源开发造成当地生态环境被强烈的干扰,致使农村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被破坏。④农村贫困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农村贫穷-人口增长-土地垦殖加大-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⑤农村发展的政策演变成为农村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 农村转型发展轨迹显示:①1985年神府煤田开发、1992年市场经济推进、1998年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2004年农村制度深化改革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农村发展的转型点。农村发展大致经历了复苏发展-缓慢发展-波动发展-减速发展-加速发展的过程。②产业结构转换速度与转换方向结果表明,1978-2003年,榆林市三次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呈现逐渐增加的态势;1998-2003年产业转换速度达到最大值0.2755。产业转换方向系数表明,第二产业比例上升,一、三产 业转换系数减小,说明榆林市仍处于产业结构从较低水平向高水平演进的工业化过程。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面。1985-1992年农业内部多样化指数因牧业快速发展而呈增长态势,1998-2007年,多样化指数出现下滑。④从农作物种植结构可以看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虽然呈现下降趋势,但一直占主导地位;1978-1997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以9.94%的增速不断扩大。⑤农村收支结构方面。农村收入仍以家庭经营性收入为主,而第一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80%以上,可见榆林市农村发展依然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从生活消费各项支出构成来看,食品消费支出一直作为农村生活的主要支出部分(40%以上);文教娱乐、交通通讯与医疗保健的消费支出比重逐渐增长。
(3) 农村转型发展的效应解析:①1991-2007年,榆林市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值平均为4.9580,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6.90%是由产业结构变动造成;1985-2007年,能源开发弹性系数平均值达3.30,表明能源资源开发的溢出效应非常显著。②农业优势指数显示:2004年以来,佳县、子洲、清涧属于农业绝对优势类,府谷、靖边为不具优势类。③农村劳动生产效率: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且有逐年增加态势,第二产业为负向偏离,且程度有增加趋势。比较劳动生产率显示,30年间一、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均呈现了下降态势,而第二产业比较劳动力居高不下。二元对比系数从1978年的0.1782降低至2007年的0.023,说明城乡二元结构日益扩大。④农村生活水平方面:1990-2007年,榆林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63.07%下降到40.01%,生活状态由贫困水平提升到小康水平。食品消费结构方面,粮食消费逐渐减少,高蛋白类食品呈现稳步增长的局面。
(4) 农村转型发展的状态水平显示:①农村经济实力,1992-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实力从-3.94增长到5.73,经历了初级发展型-中级发展型-良好发展型-优质发展型;各县农村经济实力均呈现增长趋势,神木最快,靖边次之,分别达0.66、0.65,清涧仅有0.35,增速最慢。②农村生态环境质量,1992-2007年,榆林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从3.52下降到-3.27,从潜在脆弱型下降至重度脆弱型。其中,神木、绥德、清涧、子洲呈现逐渐下降态势,神木降幅最大,从2.85下降至-3.50;其它各县均在波动中呈现上升势头。③农村资源承载能力,1992-2007年,榆林市农村资源承载能力从-1.68增长到1.39,由一般状态上升为良好状态。榆阳、横山、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呈下降趋势,榆阳下降幅度最大,从2.09下降至-1.82;神木增长幅度最大,16年间共增长4.45。④榆林市农村转型发展状态总体上一直稳定在中等持续发展状态。府谷、定边稳定在可持续发展状态,神木、子洲维持在中等持续发展状态,而南部的清涧则一直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榆阳、绥德农村发展状态出现波动,靖边呈现下滑态势,其它各县基本维持在中等持续发展状态。
(5) 结合榆林市农村发展的态势,立足于农村功能特性,以人地和谐、城乡统筹、国家需求安全、科学发展的战略理念为导向;根据各县农村特色优势,构建能源经济带动、生态经济主导、特色经济引领、劳务经济拉动、政策优惠扶持五种模式;提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科技兴农、加速农业产业化、协调能源开发与生态建设及农村发展等战略途径;辅以创新政策管理机制、构建多元融资机制、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农村市场机制、协调生态建设与农村发展机制等保障农村战略顺利实施的政策措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