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行政区划、地方社会、明清民国、陕西
● 参考解析
以往历史政区地理研究的取向,主要在于对历史时期各级政区统辖和隶属关系变迁的纵向梳理和横向复原。相对而言,针对治所、边界、幅员等构成行政区划诸要素,以及诸要素和政区本身组成的行政区划系统,在建置、变迁过程中与地方社会复杂而丰富的互动关系,尚缺乏深入全面的研究。本文主要以明清民国时期陕西地区的一系列行政区划沿革过程为线索,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通过相对较长时段的连续考察,分别探讨政区本身及其诸要素与重新构建地方社会历史发展脉络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将政区变动置于区域整体史研究背景之中的重要意义。明清时期陕西地方政区变动的总体历史发展脉络,是行政区与自然区及行政运作与地理区域两组耦合关系,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彼此制约、相互作用的复杂空间表达;在政区建置稳定的情形下,治所、边界等行政区划要素是构成地方社会日常空间运作的重要参与因素。围绕陕南西乡县城展开的水利防护活动,为构建当地从明末清初以来水利社会的变迁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华阴、华州数百年来因“峪水为灾”所引起的边界纠纷,展示了政区边界在丰富的地方社会运作过程中的“成长”过程以及基于不同区域背景中的人群的复杂关系。潼关和陕北沿边六县由卫所向近代以来普通县级政区转化的曲折历史,既推动了这些地区数百年来业已展开的社会变迁过程的深化,也是其内部历史发展脉络的真实写照和直接反映;政区变动提供的分析线索,成为重新构建上述地区社会发展内部逻辑的重要途径;民国时期设立的黄龙和平民两县,尽管皆与地方开发关系密切,却反映了截然相反的历史发展轨迹;两县在近代的出现,都不是区域发展的偶然结果,只有通过对明清以来地方社会不断转型的内涵分析,方才能够为此间政治过程和地理区域的关系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解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清代以来黄龙山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不能简单的归咎于山地垦殖的片面影响,从而忽略了引发当地突出的“环境问题”背后的社会自身运作机制。加强政区变动与地方社会构建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入讨论,有利于促进历史政区地理研究实践向历史政治地理学科方向的不断深化,也有利于历史政区地理学在整个历史人文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新定位;同时,本文中涉及的研究实践也为反思历史人文地理学即有的方法论提供了新的契机;历史人文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研究,不应忽视对来自人文社会内部历史逻辑的把握和分析。 由于现阶段历史政区地理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本文只是极为初步的分析和讨论,得出的所谓认识和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争辩;诸上有关明清民国时期陕西地区政区变动和地方社会构建之间关系的研究,希望能够对相关区域的历史研究提供一些新的认识,从而对推动历史人文地理探索的深入开展有所助益。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