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卜居》《渔父》;作者考辨;“渔父”;灵魂对白;地位和影响
● 参考解析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主名的爱国诗人,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更是继《诗经》之后把我国诗歌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高度,取得了极大的艺术成就。然而就是这样一部作品集,其众多篇章却存在着著作权问题的激烈争论,《卜居》和《渔父》就是其中一例。其第三人称的语气和主客问答的特殊体制颇受后世研究者的怀疑,从而引发了关于其作者问题的大讨论。对于其作者问题的探讨澄清,无论是从辞赋发展史,还是从对屈原生平经历及其作品研究角度来看,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工作。有鉴于此,笔者试图承担这一任务,本文将以《卜居》和《渔父》两篇作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对于包括作者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问题展开具体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力图对于《卜居》《渔父》两篇作品及“日者”、“渔父”形象进行较为切合文本实际的观照和解读。同时对于两篇作品对于后世影响予以爬梳,以揭示其较为特殊的文学价值。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3章,其主要探讨研究的问题及大致结构安排如下:
第1章是对于《卜居》和《渔父》的基本问题,也是极为重要而且争论较为激烈的作者归属权问题的考辨。首先通过对于两篇作品作者问题的认真回顾和爬梳,我们以为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于王逸《渔父》解题的怀疑;二是对于这两篇主客问答的体制和赋史演进的论争;三是对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对于《渔父》作者的认知问题。通过笔者对于王逸《渔父》解题的全面认真的观照和审视,同时结合《诗经》及屈原《离骚》等作品中所出现的主客问答体制,以及与屈原同时代或稍于其后的宋玉作品的观照,还有《楚辞》一书的体例及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难以复制的思想情感和那不同于儒道两家的精神气质的探讨,我们认为,在目前的研究现状下,不能轻易地推翻旧说,而通过以上的探讨辨析,应该说其作者定为屈原较为合理。换句话说,屈原应该是《卜居》《渔父》两篇作品的作者。
第2章是在第1章考辨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和作品实际,试图对于文本及其人物形象作以全新的解读。以往对于两篇作品所涉及的人物,即“日者”、“渔父”,我们多以为是实有其人,或以为假托以寄意。但是在我们认定其作者为屈原的情况下,我们以为,这样的定位无益于我们更为深入地解读作品。结合文本以及相关理论,我们以为它们当是屈原在流放的遭际下采用“分身立言”、“人物的自我分裂”的艺术手法下的特殊产物,它们实是屈原形象的另一半,是屈原形象绝不可少的必要补充,联系这一点,我们以为《卜居》和《渔父》两篇作品当是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也正是从这一角度来观照,我们才能说它们是研究屈原最可宝贵的资料,对于我们全面正确的研究屈原及其作品有重要价值。
第3章主要讨论《卜居》和《渔父》所设置的人物形象、主客问答之体的特殊体制对于后世,尤其是对于后世其它文学样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们应当看到,屈原作品中的主客问答之体,固然是对于前代文学样式的继承,但从文学的典型性角度而言,它更是一种创造发展,故而能够对于包括汉赋在内的众多文学样式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若从这一角度着眼,《卜居》和《渔父》两篇作品虽体制短小却沾溉后世深远。不仅如此,其篇章中所塑造的人物,如“日者”“渔父”,尤其是“渔父”形象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文化史上一个大可值得注意的有趣现象,对于这一现象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屈原作品的深刻内涵,而且通过透视这一文学形象在我国文学史上不绝如缕的背影,我们又不难发现中国文学与文人境遇,尤其是政治背景重压下的文学发展事实,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文人士子在遭遇屈原式的困境所作出的抉择,其实质仍是对于本真和理想的坚守,因此后世文人与屈原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卜居》和《渔父》而言,通过这两篇作品,我们越来越接近一个真实的屈原,感受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意志和对于“美政”理想生死以继的悲剧精神,由此,《卜居》和《渔父》又是我们认知屈原的一面镜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