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秦岭北麓,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多层次灰色评价
● 参考解析
摘要
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是对旅游地是否具备发展农业旅游业的条件并获取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潜能的衡量,也对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从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研究、评价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近年来评价方法已经从定性研究逐渐转为定量研究,但很多量化的研究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的方法,虽然层次分析法识别问题的系统性较强, 但也难以排除许多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 致使存在着评价者在评价中提供的评价信息不完备、不甚确切的明显不足。作者依托亲自参与的“秦岭北麓农业旅游观光带示范园建设范式研究(07208-01)”西安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在灰色系统理论、生态位理论、区位论和经济地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指导下,将灰色系统理论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解决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中出现的信息不完备、信息不确切的问题, 并构建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立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以秦岭北麓15个区县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地区农业旅游的开发实际,对这些区县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和区划,并以此提出秦岭北麓农业旅游发展的优化策略,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和深化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也有利于确保秦岭北麓农业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论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并回顾国内外旅游地评价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农业旅游、农业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这三个概念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对区域农业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研究的指导意义。在广泛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18972—2003),着重对秦岭北麓具有旅游开发前景并有明显经济、社会、文化价值的507个农业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据此详细分析了秦岭北麓农业旅游资源的整体情况和各区域农业旅游资源情况;根据构建的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对秦岭北麓15个区县的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分析,找出发展潜力差异原因,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运用,将秦岭北麓15个区县划分为不同的发展区域,并根据发展区域的不同特点对西安市、宝鸡市和渭南市三市的农业旅游区提出发展策略。
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要从系统进行评价与分析。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评价不能单独以某一或几方面的因素为依据,而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要素及条件。
(2)各区域要依据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不同区域发展旅游业的要素条件和优劣势不同,因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各区域应该立足于自身区位条件、资源要素、市场结构等特征,针对自身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劣势进行客观分析,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对于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小的地区,切忌不顾自身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外部保障支撑条件的限制,盲目跟风地将农业旅游确立为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等;对于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的区域应积极寻找潜力转化为现实竞争力的途径,将潜力转化为实力。
(3)要着力创造区域间旅游业合作的平台。由于经济基础、资源要素、市场条件等的差异,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能具备所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因而也就形成了区域间旅游业分工与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各区域应努力打破地域上的条块分割,扩展地区间的横向合作,实现资源要素互补、优势互补和专业化协作,促使区域旅游生产要素的流动与整合的高效化和合理化,最终实现秦岭北麓整个范围内农业旅游的均衡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全面发挥。
本文的创新之处:
(1)在研究视角上,本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将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当成一个系统,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最终得以建立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系统,并根据这一系统构建具体的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
(2)在研究方法上,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多层次灰色系统评价方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评价,一方面减少了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研究的主观性,另一方面也弥补了此领域定量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秦岭北麓,区域农业旅游资源,发展潜力,多层次灰色评价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