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隋唐,交通,出行,礼仪
● 参考解析
摘 要
自周公制礼,孔子传习以来,讲究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影响到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的礼仪因为“援礼入法”,更是人人必须遵从的行为规范,因此礼仪是剖析中国特色文化的一个有价值的视角。
礼仪是人们在交往相处时,应按各自身份遵循的行为规范。出行途中人们相遇,也会发生礼仪问题,关系尊严、安全和交通秩序,是庞杂的五礼礼仪体系中,虽不显眼,但却几乎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礼仪,是了解唐人衣食住行的一个不可缺的环节。
唐人关于交通出行有许多礼仪方面的规范,维护着交通的秩序,同时维护着等级秩序。虽然如徐连达的《唐朝文化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文化史著作里,对“出行的种种礼俗”略有述及,但至今未见有专论唐代交通出行礼仪的著作出版,除了研究敦煌壁画出行图的数篇论文,也未见有专论唐代交通出行礼仪的文章。因此对于唐代交通出行其中反映的礼仪问题还有继续研究的空间。
鉴于对唐代交通礼仪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本文试对唐代交通礼仪做一比较全面的探讨,相信这一题目可以深化对唐人衣食住行的了解,进而深化对唐代社会文明的了解,对了解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也有裨益。由于篇幅所限,拟仅从官员出行时交通的礼仪规定做论述(兼及皇帝出巡礼仪)以求更具体深入的剖析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了解隋唐,主要是唐代,是如何通过种种礼仪制度来规定规范人们的行为,以凸显官员的尊严,协调官员内部的关系,从而维护官僚制度,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礼仪是礼仪之邦的中国的特征,历来是国学研究的重点。陈寅恪先生研究隋唐制度渊源便是从礼仪说起,其中还提及皇帝出行使用的车乘舆辇。只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史学界长期忽视礼仪研究,90年代以后才有较多关于礼仪的研究,陆续有一批著作问世,但均未多涉及交通出行礼仪。因此这一领域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
第二部分,皇帝出巡和官员出行时,首先要解决的自然是道路和交通工具的问题,本节从礼仪的角度,讨论相关安排和规定。主要介绍隋唐官道、驿道的情况。道路对于国家,是和血脉对于人一样重要的生命线。道路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人员和物资交流的效率。隋唐时期十分重视官道和沿途设有驿站官舍的驿道的修缮,地方官要负责维修。皇帝出行专称巡幸,为了出行途中交通的顺畅和安全,相当重视道路的维护,甚至为皇帝出巡专门开拓新路和水道运河。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举行朝会时的交通工具,及使用这些交通工具的礼仪性规定。据现有史料,皇帝在宫中的行动,主要用辇。百官的住处,遍布京城,上朝主要应该是靠骑马,宫城前就有官员下马处的标志。当然还会有乘车的,不仅有马车,唐代还盛行牛车,到了宫里,一般人就都步行了。对一些德高望重的权臣,在宫内使用肩舆或辇,需要皇帝的特别批准,是崇高的礼遇。
第四部分,皇帝出行,除了巡游、狩猎等休闲活动,专项的礼仪活动有封禅、祭祀、大射、亲耕,还有校阅、亲征等多种目的内容。历代为维护皇权的尊严,对皇帝的行止都订立有详尽的礼仪要求。这一章从祭祀和军礼这两个角度来专门探讨皇帝的出巡礼仪,重点考察皇帝出行的仪仗——大驾卤簿。
第五部分,官员是协助皇帝进行统治的政府人员,他们进入国家机器供职,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权威,官员们也享受着相当的礼遇,有整套礼仪制度来巩固他们的地位,用礼仪来彰显社会的官民等级,保障皇帝统治的稳定。因此礼仪制度的主要承受者和受益者是官员,我们在论述出行礼仪时,最关注的也是官员。而官员品级有高低,职官有是否清要之别,不同身份的官员在出行途中相遇时,要以礼相见,但不时会发生争道争馆舍的冲突,。那么如何行礼,如何避让,都需要用礼仪来规范。在唐代史书上,记载了不少官员出行时,在路上发生的争道、争馆驿房舍的冲突,有时要皇帝出面干涉处理,成为交通出行礼仪活动让人瞩目的一个方面。论文根据对众多实例的研究,对官员出行礼仪中的避让原则,做出具体的概括补充。
关键词:隋唐,交通,出行,礼仪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