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顾炎武,《唐韵正》,补考
● 参考解析
摘 要
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初名绛,明亡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学者称亭林先生。他在明人陈第古无叶音说思想的启发下,用了30多年时间写成了《音学五书》一书,证明古音不同于今音,并把古韵分为10部,其中有4部成为定论,即歌部、阳部、耕部、蒸部。其余各部也为后人的分部打下了基础。《音学五书》大约成书于1643年,全书分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5个部分。其中《唐韵正》卷秩最多,共二十卷,顾氏明白指出学者读其书“必先《唐韵正》,而次及《诗》《易》二书”。(周祖谟2001:354),顾氏认为《广韵》二百六韵的分部即本于《唐韵》,此书为订正《唐韵》读音而作,所以名为《唐韵正》。书中罗聚的材料之丰富,令人惊叹,除《诗经》《楚辞》和先秦经传诸子之外,下及两汉以迄南北朝的诗赋和史传群书以及碑刻中的韵语,甚且引及唐代诗家的用韵来说明字的读音[1]。同时又能在必要处指出汉以后声音的流变和用字的假借讹替。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否定了叶韵说,奠定了古音学的基础,开拓了音韵学研究的新领域,对清代的文字音韵之学影响极大。
但顾氏定古韵为十部,结论不免有疏失。另外顾氏明古今音有异,又知古今各有方音,而书叙中却说“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这种信古、泥古的说法,与历史发展规律违背,无疑问是错误的,正如《四库总目提要》指出的:
盖逐字以求古音,当移出者移而出,当移入者移而入。视他家谬执今韵言古音,但知有字之当入,而不知有字之当出,以至今古纠牵,不可究诘者,其体例特为明晰。与所作《韵补正》皆为善本。然《韵补》误叶古音,可谓之正。至《唐韵》则为四声而设,非言古韵之书。声随世移,是变非误,名曰“正”,於义未协。是则炎武泥古之过,其偏亦不可不知也。
后代学者也均对此加以论述和阐明。如江永批评他“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戴震《音论跋》举正其失十九条,段玉裁讥其不知合韵,孔广森讥其仅知韵变而不知纽异,今人陆志韦先生批评以其昆山方言注音,黄淬伯先生批评他把入声韵只看作调类而不是韵类,周祖谟先生在《影印〈音学五书〉前言》中也对顾氏信古、泥古的思想加以批评,凡此种种皆是。但关于《唐韵正》的补考问题却着力较少,时至今日,还没有学者对其作一彻底的梳理,本文按照《唐韵正》的体例对其中23个字的上古音韵部进行了补考,并在原著例证和补考例证的每一韵脚字后标注上古所属韵部,旨在加强顾氏的结论,同时根据今人的结论对顾氏的疏失之处进行了补充和纠正。
[1]引唐代诗家的用例是不对的,时代太晚。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