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畜牧业,伊克昭盟,民国
● 参考解析
摘 要
鄂尔多斯高原地区处于我国的农牧交错带,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自民国至今,鄂尔多斯高原地区经历了显著的生态环境变化。对于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学界则存在争议,争议焦点即在于到底是农业还是畜牧业对本地的生态环境恶化影响更大。而要弄清这一问题,必须先将这一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历史研究清楚。本文选取了伊克昭盟作为研究区域,以文献资料和实地访谈资料相互补充,以详实的数据勾勒民国以来伊克昭盟畜牧业生产的概貌,并探究当地畜牧业生产中所蕴含的规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期有用于当地的畜牧业发展。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并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评述。第二、三章是对民国时期伊克昭盟畜牧业的研究,分析了伊盟各地畜牧业生产的差异及原因,以及当时的农牧业关系。第四章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历次政治运动对伊克昭盟畜牧业生产的影响。第五章为伊克昭盟畜牧业生产的个例研究,以访谈资料为基础,剖析了鄂托克前旗和乌审旗两个农牧兼营家庭的畜牧业生产情况,揭示当前伊盟畜牧业生产的内在规律,分析制约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诸多因素。第六章为本文的结论部分。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认识和结论:自民国至今,伊盟畜牧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牲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农牧业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网围栏的出现,使畜牧业生产由粗放走向了集约,由单纯利用自然资源到经营自然资源。
伊盟的畜牧业生产,经历了一个逐渐市场化的过程。从牧民方面来说,这是自主权提高的后果;从牲畜方面来说,则是因为大牲畜的乘骑、役用功能被现代化工具取代的结果。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牧民自主权的发挥提供的广阔的舞台,也为现代化工具的引入提供了可能。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伊克昭盟畜牧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了。
农牧业之间的矛盾和互济是有原因、有前提和有局限性的。历史上的农牧矛盾,有农牧争地和文化心理冲突的因素,但主要的还是低水平的农业生产实际上也是一种粗放的生产方式,并不能带来比畜牧业更高的经济效益。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交通条件的改善,农业已经体现出了其相对于畜牧业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对畜牧业强有力的保障能力,这是农牧共存的前提。由于水源、劳动力的限制,农田面积又不可能无限制扩大。
在保持牧民畜牧业生产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同时,政府必须加强对畜牧业的宏观调控,为畜牧业发展建立良好的产、销服务体系;同时,发展畜牧业生产必须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生产条件,合理控制草场的载畜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