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工业化,动力机制,演进路径,陕西省
● 参考解析
工业化是经济近代化的核心内容,一部经济近代史就是一部工业发展史。本文以陕西省自1840年以来工业的产生及发展为线索,按照政权更迭状况的不同总体上区分为1949年之前和1949年之后两大时期。
对于1949年之前,按照工业化主体的差异又简单区分为清末民初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在1949年之前,由于中国处于战乱年代,工业化重点表现为服务于战争的军事工业的创建和发展,且表现为官办或官督商办的属性。此阶段,工业化发展仅仅体现为工业部门的扩张,且以重工业发展为主,农业、手工业则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工业发展的驱动力表现为外生性的政府需要;演进路径则表现为起初军事工业的发展,随后服务于战争的能源、机械、冶金等重工业的快速发展过程。
1949年以来,以1978年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分界,大体区分为传统工业化发展阶段和中国特色工业化发展阶段。在传统工业化发展时期,陕西历经了“一五”时期和“三线”建设时期国家的两次强力度工业化植入,基本建立并健全了陕西工业化发展体系。体制转轨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工业化道路认识的逐步深入,中国逐渐进入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阶段。此阶段,由于经济结构逐步调整、农村与城市相继开放、市场经济的引入以及旨在发展西部经济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出台,陕西经济的工业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优化。1949年以来陕西工业化动力机制体现为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由1978年以来的基于政府需要的外生力量逐步转变为政府需要和市场需要相结合的“内外兼具”的双重动力机制。演进路径也体现为由改革开放之前的“超工业化”发展模式逐步向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应工业化发展需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
对于经济史专业来说,在特定的历史坐标体系下,借助一定的经济理论,分析特定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希望能够形成特殊经验在某种程度上的抽象。本文以经济史、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陕西工业化发展历程的考证与分析,谨慎地评估了其影响及对工业化持续推进的重要启示。同时,通过对其工业化演进动力机制及演进路径的分析评价,提出两条历史经验:(1)经济发展不能“跨越”,不能“冒进”;(2)工业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和平环境为后盾。三个重要启示为:(1)工业化中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2)工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3)市场与政府在工业化中定位问题。
以上两条经验是我们持续推进工业化的“历史镜子”,希望能够使我们少走或不走弯路;三个重要启示在持续推进工业化过程中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