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二程,修养工夫,差异,格物致知,一本
● 参考解析
程颢(公元1032年-公元1085年),字伯淳,号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公元1107年),字正叔,号伊川先生,世称“二程”(程颢为大程、程颐为小程),是北宋时期洛学学派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者。二程突破西汉以后多数儒学家以宇宙论为主导的意向,重新抓紧涵养省察的自我修养工夫论,使孔孟道德“内省”工夫,经历千多年的暗昧之后重现光芒,对中国儒学的复兴和深化具有不可置疑的贡献。先秦儒家已经树立了一个圣人的理想,而二程修养工夫论就是遥接孔孟的活生生的一种成圣之道。对二程修养工夫论进行深入研究,不但与二程的思想重心相应,而且从中国儒学的历史发展角度看也是必须的。近百年来,对二程思想作研究的为数不少,但就研究的角度来看,传统上大多集中在对二程哲学中的概念范畴进行分析,特别集中于对理、气、心、性等形而上方面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有关“本体”问题上立论,比较而言,从工夫论的视角讨论二程哲学则比较薄弱。对二程修养工夫论进行研究的尤其是就其差异性进行专题研究的就更寥寥无几了。而中国哲学史上所谓的“心学”与“理学”的分歧,历来学界都能看出,绝不只是“性即理”与“心即理”的形而上问题,而是在于两人对道德修养工夫的不同体会,在于两种各具深度但极不相同的道德实践体验。体验不同,引出的修养工夫论自然不同,从而对心性的解悟亦不同。为了厘清这两种道德实践的体验和工夫特色,辨明后学之所以分流的深层原因,进而对心学与理学两大哲学走向在工夫论层面的分歧和根源有一个比较科学、准确的审视,笔者尝试对二程修养工夫论进行对比研究。
本文首先将二程的气象之异作为工夫论研究的铺垫,试图以直观的阐述导出二程修养工夫论这一专题研究对象,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深入考察二程修养工夫论的内涵,把二程修养工夫论概括为格物致知工夫和心性道德修养工夫两个部分进行诠释,试图揭示大程守约内求的境界工夫特色和小程渐次积累的实然工夫特色。格物致知工夫是通过“格物”的方法体认理,这种工夫以天理论为基础而展开。心性道德修养工夫直接承接人性论,是人性论的归宿。二程修养工夫论是通过“格物”的角度返天理和从现实人性的角度返天理的途径的总和,而天理论和人性论正是二程修养工夫论的基础。由此追溯到其本体论和心性论的理论分歧,为二程修养工夫论的差异找到形上根据。其次,在学界对二程进行分别研究、简单合一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同中求异的方法,以差异性为着眼点和切入点进行微观研究,把大程“一本”境界工夫的形成过程和小程外在用功的可操作细节进行对比,从而得出:大程着重自我超越,将一己生命层层提升,跨越生命的有限性和分殊性的限制,达到圆融的观照境界;小程则着重自我的完成,透过对生活各方面的诠释经验,将一己的道德生命实现和实践出来的结论。对二程修养工夫论差异性进行研究,在区别的基础上实现二者精神实质的融合、整合是本文尝试实现的目标。本文要做的研究,是把他们二者在工夫进路上的各自见解和体会仔细厘清,然后引进他们之间的对话,将不同的见解融会贯通起来,试图为建立和谐、合理、完整的哲学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