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明末清初,儒家基督徒,徐光启,会通,人文精神
● 参考解析
明末清初,西方基督教掀起了在华传播的二次浪潮,对当时甚至后来的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努力把基督教的传播与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以徐光启等为代表的“儒家基督徒”对于再次来华的基督教,表现出十分积极的姿态。他们把“天主教”当作救治晚明社会道德败坏,思想混乱的济世良方,肯定并接受了这种异质文明的部分意义系统。在这次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利玛窦等传教士与儒家基督徒都将注意力集中于耶儒之间的文化共通性。利玛窦等采取“合儒”、“补儒”传教策略,利玛窦之所以“尊儒”既有方便传教的原因,也有他自身人文精神推动的因素,但其“以耶为本”的立场是毋庸置疑的;徐光启等努力寻求儒学与“天学”的结合点,赋予“天学”以中国化的意义。对儒家基督徒而言,儒家的价值系统在其心目中仍占据“正统”地位,但他们也看到了基督教伦理的价值所在,积极认信并践行之。
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评述了徐光启会通儒耶思想的研究概况,点出目前虽有一些研究成果但在儒耶人文精神会通方面的研究还需努力,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思路及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论述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传教士努力把基督教的传播与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利用儒家思想论证基督教教义。这样,就为中国士人接受基督教观念,提供了一座文化桥梁。在此基础上,利玛窦制定所谓的“补儒”、“合儒”、“超儒”的传教策略,并采用“学术传教”的方式,减少了向中国传教的阻力,为基督教在华的顺利传播铺平了道路。
第三部分论述以李之藻、杨廷筠、王徵等为代表的“儒家基督徒”对于再次来华的基督教,表现出十分积极的姿态。他们把“天主教”当作救治晚明社会道德败坏,思想混乱的济世良方,肯定并接受了这种异质文明的部分意义系统,按照儒家的某些原则和标准做出了自己的阐释,努力对儒耶文明进行互释、融通。
第四部分论述以徐光启对儒耶两种不同文化的会通,徐光启努力寻求儒学与“天学”的结合点,赋予“天学”以中国化的意义:第一,会通“天学”与儒学建立一种绝对至上,普遍有效的道德规范体系;第二,会通“天学”与儒学寻求解决生死大事等终极关怀问题的答案;第三,会通“天学”与儒学满足人们在形而上方面的理论需求和宗教需求等。简言之,可总结为:补儒易佛、敦风化俗,补益王化,终极关怀等几个方面。同时,徐光启在会通儒耶过程中,对双方思想中人文精神进行了互释、融通,主要包括:“仁”与“爱”精神,重视人的思想,平等思想,忧患担当意识,宽容诚信精神,节欲乐道思想,笃行实学精神等。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语,对全文的研究内容作以概括。论证了徐光启积极的向西方学习,但他并非全盘接受耶稣会士的天主教信仰,他只是把天主教做为道德改良的工具,以实现他超越三代之治的理想。得出结论:徐光启决不是全盘西化论者,而是一个的民族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他绝非是天主教神学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诠释者;他不是以西方为标准向其看齐,而是立足中国社会现实取彼之长补已之短,在会通中力求超胜。徐光启试图把中西文化精华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重建一种有着双方优点的“新学”(价值系统),而这一新学是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综合的产物,是一种“中国化”了基督教。徐光启会通儒耶的历史经验,对今天的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将极有启迪意义。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