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地方依恋,少数民族旅游地,旅游发展期望
● 参考解析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文化、价值观、民族意识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甚至同化,而发展这些地区的旅游业无疑是应对民族性不断缺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地方作为各种旅游活动展开的环境背景,与当地居民之间存在天然的情感关系,旅游活动有利于重新建立这些民族居民与地方之间的情感联结,重塑民族认同,反过来良性的依恋机制也能够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因此本文从“地方依恋”角度,通过对大兴安岭鄂伦春族的实证研究,利用人地关系理论解释鄂伦春民族发展的特殊性,讨论该民族地方依恋水平及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并提出促进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依存的合理有效途径。
本选题的研究目的: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总结国外关于地方依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综合国内研究实际,扩展地方依恋的应用范围和理论内涵,完善地方依恋的理论框架。②通过分析鄂伦春民族发展的特殊性与现实状况,探讨旅游发展对于提高其民族认同和地方归属感的积极意义。③通过对相关评价指标的分析,尝试讨论鄂伦春民族居民地方依恋的不同水平及对旅游发展期望的影响。④通过量化分析结果,针对鄂伦春民族现实与旅游发展基础,探寻其未来发展的积极有效途径,促进民族旅游地活力社区的形成。
本选题的研究过程:依托民族旅游发展和地方依恋的大背景,结合鄂伦春民族发展的特殊性以及现实发展状况,提出对鄂伦春民族地方依恋研究的必要性,以及依恋与旅游相互促进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地方依恋理论研究的系统分析,揭示地方依恋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和应用范围。从实证角度深入分析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发展的特殊性及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得一手数据,对居民旅游地方依恋水平和对旅游发展态度进行评价分析。最后通过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探讨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民族旅游发展的设想和途径。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鄂伦春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的一般规律。鄂伦春民族旅游地居民的性别、年龄、定居时间、参与旅游业程度、社会阶层等社会人口变量与地方依恋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鄂伦春族女性的地方依恋水平高于男性,且参与现有旅游活动的程度较高,对旅游发展的支持度也高于男性。年龄、定居时间长短与地方依恋呈正相关关系,职业、受教育程度与地方依恋呈差异性相关关系,参与旅游业的居民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程度较高。②鄂伦春居民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的重新定义。地方依恋可表述为地方功能性依赖与地方精神性归属,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是存在相关性的两个不同概念。③鄂伦春民族居民对地方依恋中地方功能性依赖较为明显,但地方精神性归属在短暂沉寂于物质依赖之后,必然在某种外力的推动下成为这个民族追求自我重塑和发展的首要目标。④居民地方依恋对旅游发展期望有显著影响,不同地方依恋的居民对旅游期望也不同。⑤民族旅游地社会分层与地方依恋及旅游发展期望存在相关性,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在促进自我认同和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社会关系和社会分层,本文对鄂伦春民族进行分层聚类研究,得出了三个有效分层,并据此提出不同群体之间冲突、融合及由此带来了自我认同和依恋程度的差异。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①新颖视角的选择。本文立足于人地关系的特殊视角,紧密把握地方依恋理论的学术前沿,以民族旅游发展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②民族旅游研究方向的扩展。选择旅游地居民,尤其是环境发生重大变迁的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手段,掌握第一手资料,采用科学规范的分析方法,得到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为未来民族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③鄂伦春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一般规律的认识。本文探讨了鄂伦春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的特点,根据地方依恋水平讨论居民的旅游态度及建立生态博物馆与社区化发展等建议,这些都是前人较少涉及的工作。④将地域意识与民族生存、发展相互联系。将人与地方的特殊情感联系作为民族自我认同和发展的重要路径进行分析,测度影响其生存状况的因素及未来发展方向,为探索地方依恋与民族文化传承、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视角。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