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先秦儒家经典中的孔子形象及其演变

关键词:孔子形象,先秦儒家经典,“圣人”化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距离我们已经有二千五百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孔子的形象经过了不断的改造,本文分两章对先秦儒家典籍中的孔子形象作以较为全面的梳理。
第一章主要是分析《论语》中的孔子形象。《论语》只是片断地记录了孔子的言谈及行为举止,都是比较短小简约的。但通过这些片断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继承传统与勇于革新的统一,执着与灵活的统一,入世与避世的统一的打着时代烙印的,充满了复杂性的最接近本真孔子的形象。
孔子面对着礼崩乐坏的现实,面对着社会的剧烈变革,一个人孤独地扛着“仁、礼”的大旗,极力维护、保卫着“周礼”。他还进一步提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这种主张未免给人一种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开历史倒车的嫌疑。从孔子的身上我们还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种革新的精神。这种革新精神集中体现在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兴办私学,成为开创私学的先驱。
孔子是一个很执着的人,他一生向往着恢复周礼,并用“礼、仁、德”来要求自己,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对此进行着不懈追求。他不光对道、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很执着,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了对学问、学习的执着。世间万象纷繁复杂,孔子作为一个终生不断学习的智者,在很多的时候又是非常灵活的。比如在教学方法上的灵活,在日常谈话中的俏皮和幽默,就充分体现出了一个智者的灵活多变。
孔子作为被历代统治者推崇和知识分子敬仰的圣人,在他的身上闪耀着积极进取入世而为的光芒。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他的思想中却没有没落贵族的惆怅与唉叹,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的是胸怀理想,不断努力奋进的精神;是“不舍昼夜”、“学而不厌”的勤学精神;是面对困难挫折时不怨天忧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勇于担当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孔子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周游列国推行学说,广收弟子传播思想,然而没有哪个国家愿意来推行他的学说。社会依然战乱不止,百姓依然不能安居乐业。孔子也不得不在68岁的时候黯然返鲁,只能通过授徒和整理古籍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因此,在孔子的身上同时也存在着远离世俗的想法。
第二章分析了《左传》、《孟子》、《荀子》中的孔子形象。孔子的形象以片断的形式出现在《左传》所记述的历史事件中,是一个讲“忠、信”,有正义感的人;是一个果断勇敢的人。这与《论语》里孔子形象的性格特征是一致的
孟子作为孔子思想坚定的继承者,对孔子本人非常景仰,推崇有加,在孔子形象被“圣人”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论语》中,孔子已经被弟子们当成圣人了,其形象已经开始被“圣人”化。但真正不遗余力的把孔子推到圣人位置上的则是孟子。《孟子》通过四种方式对孔子形象进行了“圣”化。一是借孔子弟子的言论来强化孔子的圣人形象,以增强说服力。二是通过孔子的行为来塑造孔子的圣人形象。三是对孔子一些普通的言行进行解释,以突显孔子作为一个圣人的与众不同之处。四是把孔子作为圣人,在说理时大量引用孔子的言论来为自己立论服务。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大的一个代表人物。他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极力地夸赞孔子人格及学说的伟大,对孔子形象的“圣人”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