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面孔加工,种族,性别,事件相关电位
● 参考解析
目的:研究面孔信息加工(种族和性别)的心理生理机制。方法:14名正常青年被试(22~26岁,男女各半)。所有被试均完成种族匹配和性别匹配两种任务(在被试间交叉平衡设计)。刺激图片包括中国人面孔和白种人(高加索人)面孔。每次试验包括两张面孔图片,要求被试判断第二个面孔和第一个面孔的种族或性别是否一致。记录64导脑电。结果:(1)在种族匹配任务中,中国人对于本族面孔判断的正确率显著大于对异族面孔的判断(91.4% vs. 89.2%,t(13)=2.222,p< .05),而对于本族面孔反应的反应时和对于异族面孔反应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653ms vs. 654ms,t(13)=- .67, p= .948),脑电数据也支持了被试对于本族面孔的反应更容易;(2)在性别匹配任务中,对本族面孔反应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与对异族面孔反应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都没有显著差异(89.5% vs. 91.0%, t(13)=-1.184,p= .257;591ms vs. 583ms, t(13)= .971,p= .349),但是脑电数据显示被试对于异族面孔的判断比本族面孔更容易;(3)种族任务的反应时成绩显著好于性别任务的反应时(593ms vs. 664ms,t(27)=3.296,p= .003),但正确率没有差异(90% vs.90%)。(4)被试性别类型和任务类型都没有主效应,被试性别和任务类型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5)面孔的种族类型和任务类型分别没有主效应,面孔的种族类型与任务类型间没有交互作用。(6)在性别匹配任务中不一致的面孔存在N270,而在大约400ms诱发出一个负性波峰,在前额中央达到最大。在种族匹配任务中ERP的诱发要弱得多,并且两种任务呈现出不同的分散。结论:性别特征和种族特征是基于不同机制的加工过程,对于种族特征和对于异族面孔的判断因更多来自后天经验学习而变得更加困难。意义:本研究运用电生理学手段进行研究,研究证实了异族效应及相应的假说,丰富了国内外对于面孔加工的种族和性别特征判断研究的内涵,使得对于人类面孔认知的研究发展更进一步,对未来的心理学及神经科学研究提供很好的价值和空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