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女性主义,身份认同,再现,解构,承认
● 参考解析
在全球化语境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同一性与差异性议题,身份认同研究成为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女性主义在每一阶段的目标虽不尽相同,但都与女性身份认同有关。换句话说,身份认同是女性主义得以运转的核心或轴。在性别研究领域上,国内学界大都将女性身份认同作为可以攻玉的“它山之石”,鲜有人从本体论视角对女性身份认同进行研究。
反再现是女性身份认同的逻辑起点。在菲勒斯中心主义社会,社会性别是一种有误的再现,暗藏着男/女二元对立的结构。在这一再现系统中,女性被再现为他者,男性则被确立为主体。要确立或恢复自身的主体位置,女性首先必须将菲勒斯中心主义确立为革命对象,为女性身份认同确立一个逻辑上的起点。对女性主义来说,反再现是女性实现身份认同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虽然为女性身份认同指明了方向,但并未提供具体的操作策略。因此,女性身份认同必须超越反再现阶段,寻求新的理论资源。
解构是女性身份认同的必经之“蜕”。如果说反再现为女性身份认同确立了逻辑起点,那么解构则为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女性身份认同不是“平地而起”的简单建构,而是包含着一系列拆解活动的建构。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而言,(对结构与中心的)解构与(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只有借助解构策略,女性主义才能清除菲勒斯文化特权的残余,驱除菲勒斯中心主义结构的阴影。在此,女性身份认同是被召唤出来的否定性存在,这种否定的身份认同为缺席的女性提供了实现身份认同的契机或中介。与反再现一样,解构也是女性身份认同必经之“蜕”,注定要被超越或扬弃。
女性身份认同是具有主体性的身份认同。对女性身份认同来说,主体是建构女性身份认同的阿基米德点。要想拥有占据积极位置的身份认同,女性首先必须获得主体的资格,作为主体言说自己。在幻象与真实之间,我们很难为象征秩序之外的女性主体安排或设定一种未来。女性只有作为主体进入菲勒斯话语系统,才能确立自身的主体位置,建构主体性身份。但在后现代的解构氛围中,几乎不可能建构统一的女性主体,这就对女性主体的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女性主义虽然没有放弃主体概念,但已放弃了建构女性共同体的梦想。在全球化语境下,个体的身份认同开始呈现出不确定性,而这一不确定性恰恰为女性的身份认同留下了解构的“把手”。与此同时,变化无常的身份认同也加强了追寻女性身份认同的必要性。身份认同参照体系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女性身份认同的异质多元性。自我流动、自我碎片化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是必要的,这也是女性建构身份认同的策略之一。
承认作为一种身份模式,暂时克服了身份认同的局限性,并将身份认同与正义联结起来。“承认”与“身份认同”处理的都是同一性与差异性的问题,但“承认”不仅能够克服“身份认同”概念可能引发的分裂,而且能为后者提供道德基础。如果把承认理论看成是对身份认同理论的修正,虽然能使女性主义从强调差异性转向强调同一性,但承认政治作为正义的一维并不能发生单独实现其斗争目标。因此,只有将女性身份认同的建构纳入到性别正义的事业中去,才能真正实现具有主体性的女性身份认同。
从再现理论、解构理论、主体性理论以及承认理论等多种理论视角追问女性身份认同,每一次的追问都意味着把“女性身份认同”重写一遍,然后又划掉。在追问的过程中,我们所把握是“是其所不是”,而不是“是其所是”。换句话说,对女性身份认同追问的意义在于“追问”本身,而不是追问的结果。但在追问中显现的只是女性身份认同的概念形式,要实现女性身份认同,女性必须在建构主体性的基础上走向承认的政治,从而把女性身份认同纳入到正义的范畴之中,通过实现性别正义来实现女性身份认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