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从慎独与忏悔的比较解读儒耶之希望旨归

关键词:慎独,忏悔,希望,独体,基督,此世,彼世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课题旨在宗教对话的视域中探讨儒耶两种信仰价值体系中人与希望关系之异同。论文通过文献梳理发掘出慎独与忏悔在儒耶中的相似功能,以及它们分别在各自语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相似性,并以此基点,对慎独与忏悔所立足的人性论和终极面向进行比较,见出儒耶各自信仰体系中希望的异同。同时,对具体的历史境遇中的特殊人物的内在精神进行剖析和解读,以探悉身处两种文化相遇中的人物的信仰抉择。
首先,本课题通过明末具有儒耶双重信仰身份的王徵在明亡之际选择殉国一事为基点,引发对处于两种不同信仰价值体系下“义”与“不义”的评判的思考,投射出儒耶不同的人生理想“成圣”与“称义”,并从这不同的人生理想延伸出“慎独”和“忏悔”分别为儒耶抵达各自人生理想的希望之桥,同时,厘清“慎独”与“忏悔”各自立足的哲学、历史话语背景。继而通过对“慎独”和“忏悔”所立足于不同人性论基础的讨论,区分人之“足然性”与“欠然性”,发掘出儒耶分别将希望寄托于“独体”和“基督”不同的承载者。进而,由于“慎独”通过“独体”面向“天道”,而最终面对的内在的自我,“忏悔”却是直接面向外在客观的“上帝”,二者面对不同的对象,使二者的希望旨归分别指向此世与彼世。最后,本课题探讨了王徵在特殊历史境遇中的希望寻求,以及在双重身份抉择下的尴尬,剖析了明末清初中国第一批信仰基督教的知识分子在东西文化碰撞中,内心的冲突和他们最终信仰的抉择。
儒家的希望蕴藏在“修齐治平”的君子理想之中,这种人生希望的旨归是指向当下的,君子依靠“慎独”实现“修齐治平”的在世理想,而在特定历史境遇中,通过“舍生取义”践行儒家君子坚守的社会伦理、人生信条,这一具有双重意义的行为实现的人生终极意义则趋向一种对国家神话——权力意识价值体系的内在超越。而在西方基督教神学视域,由弥赛亚的救赎论与终末论思想延伸而来的基督盼望,隐藏在基督受难复活的启示中,十字架是盼望的核心,希望(Hope)的存在在语义、时间、救赎的各种维度则都是指向来世和彼岸世界的,即“上帝之城”。个人的救赎与终极自由需要上帝的恩典,受到上帝的指引抵达彼岸天国。而不是寄托于当下政治信仰、责任伦理的实现。无论理性还是美德(慎独)都不构成获得希望(救赎)的条件。儒耶分别立足于不同的意义向度,呈现出的各自不同境遇中关于人生存在的终极意义、希望的观念的殊异。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