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智顗 天台宗 三谛 实相 判教
● 参考解析
智顗在中国佛教天台宗历史上被尊为天台四祖,是天台宗的实际创立者。他继承天台二祖慧文以来的三智一心、“一心三观”禅法,发扬三祖慧思止观并重、定慧双开的宗风,标举鸠摩罗什所译《妙法莲华经》为天台宗经,归的于实相论。《法华经》属于初期大乘般若类经典,思想上又和相传为佛陀最后所说的《涅槃经》相沟通。故智顗的思想显露出综合融通的特点,能够融会般若与佛性思想,批判吸收当时及其前的古唯识地论师、摄论师诸师说,以及三论宗等诸家思想,以实相说为中心,发展“一心三观”为即空、即假、即中的“圆融三谛”,证成“百法界千如是”、“一念三千”的圆顿止观境界。
智顗的思想在这里被选取三个方面,分列四个专题对加以考察:首先,对作为佛教理论基石的缘起思想之发展进行历史性考察,溯源历经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中观系、唯识系诸时期,印度佛教缘起思想的发展流变。以印度佛教缘起三阶段的思想演进:“业感缘起”、“受用缘起”、“分别一切法自性缘起”为思想背景,考察智顗思想中缘起论的不同理路,示明三谛圆融、法界缘起的重重无尽、重重无碍的“百法界、千如是”的实相境界。第二、通过对佛教思想中“法”的理论层次之辨析,诠解法相、法性、法界、心性的意涵。通过法性与法界,法性与心性的理论探讨论,阐述天台圆顿止观所证成“佛之知见”的实相境界。就佛果佛境一体圆成的终极实相境界而论,从法性、法界、心性三者中任何一个向度出发,都必须圆具其余两项。第三,通过对“一念三千”圆顿境界的专题阐发,揭示实相理论怎样以“一念三千”的理构具体实现。第四,讨论智顗以《法华》宗经为中心的判教理论。智顗总结其前诸家判教理论为“南三北七”说,并分别给与理论评价和扬弃。在此基础上,提出天台具有代表性的“五时八教”判教说。“五时”是指将佛一生说法按时间先后分为五个时段,分别是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又按说法形式分“化仪”四教: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及按说法内容分“化法四教”:小乘三藏教、大乘通教、大乘别教、大乘圆教。这其中以“化法”四教为天台判教之重点,故又称之为“天台四教”。
佛教历经汉末魏晋南北朝,在中土持续传入和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智顗的思想,是这一时期最先出现的标志性思想高峰。佛教作为有异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形态,真正被理解吸收,并在此基础上有了理论之创造性。智顗思想之开拓,给佛教在中国隋唐的高峰性发展带来诸多启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