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20世纪中国文学;灾害书写;灾害观;灾害景象;灾害主题;灾害文艺学
● 参考解析
文学与灾害是两个古旧而又崭新的话题,文学是人类诞生以来出现的一种精神实存,以人为本却也观照自然万象;灾害是宇宙中不为人所左右的一种自然异象,也是人类社会的常发现象。将文学与灾害结合起来放入历史发展和现实境遇的种种关联中加以考察,无疑是一个新颖而有深度的课题。灾害带来的恐惧、破坏、伤痛和死亡,抗灾救灾和重建家园、拯救人生等过程中展露出的恶之花、善之果、生之惑,以及对人之生存、死亡的终极追问,都为文学提供了可供观照的对象以及“究天人之际”的重大问题。文学与灾害的关系,关涉到人与自然、社会及他人等诸多方面。文学以自身的方式对灾害的书写或反思,在现实层面指向苦难、友爱、死亡等具体事项,在意义层面通向人之生存的诗意本质和宗教关怀,及社会的发展模式等哲学命题。本文在梳理中国古今灾害观之演变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20世纪中国文学当中灾害书写的一般形态,系统总结了灾害书写的内在主题和艺术缺失,着力探求文化传统和知识分子精神对作家灾害书写的潜在影响,并依据“后地震”和生态学时代的现实语境,提出了建构“灾害文艺学”的设想。
绪论部分重在知识考古和历史溯源。考察有关灾害的发展历史和文献记载,概述古今文学中的灾害书写状况,指出学术界对于文学与灾害问题的忽略乃至漠视,强调借助苦难叙事和生态文学理论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现象进行分析研究。
第一章中国古代灾害观及其文学表述。首先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入手,对其内含的“天人感应”灾异观进行阐释,同时比照西方自然观的发展历史,揭示出西方近代以来的二元论模式导致人对自然的征服这一事实。其次对古代社会中的“天人感应”、“天道自然”灾害观所对应的文学表述进行归类。
第二章文学转型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灾害书写。文学的现代变革与社会的现代转型互相同步,从文学本体到文学语言再到文体类型的现代变革丰富了灾害书写的主题范围、内容厚度及艺术表现。现代科学对灾害的祛魅与还原,在保留科学性的同时赋予灾害更多“人学”化色彩。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在发展阶段、文体类型、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不尽平衡。
第三章文学叙述与灾害景象。具体分析文学中对于水灾、旱灾和地震三种自然灾害的不同表现。上述灾害类型涉及到苦难、文化、人性等共性话题,又各有其特定的关注视角,如水灾中的生存原型与创世寓言,旱灾中的祈雨仪式描写,地震中的爱情与成长等现象,都颇为独特、值得关注。
第四章灾害书写主题透析。重点分析了生存苦难、阶级对抗、文化反思和生态环境四种主题。生存苦难主题展示流亡中的饥饿和悲惨,城市与乡村的文明冲突;阶级对抗主题强调阶级压迫与身份表征,内蕴着二元对抗的思维模式;文化反思主题注目于吃人现象、意识形态批判以及人性的道德困境;生态环境主题致力于对技术理性和利益崇拜的批判,揭示出其间隐藏的征服自然观念及权力运作机制。
第五章艺术桎梏与时代课题。意在总结灾害书写中的艺术缺失,如纪实与虚构的距离,美学与现实感的错位,情感取向的两极化等问题,进而分析背后隐含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特质等制约因素。同时,在灾害业已成为全球性现象的“后地震”时代,立足于超越性的、生态的或建设的后现代主义导向,提出了建构“灾害文艺学”的设想,以期搭建文学与灾害研究的学术平台,寻求研究的学理化和深度性,为文学介入和参与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提供可能途径,进而也可为文艺生态学提供必要的佐证和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