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贞祐南渡,士风,诗歌创作,审美取向,艺术表现
● 参考解析
全文以金宣宗贞祐二年南渡后诗坛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和论述:
绪论部分叙述了金代南渡诗坛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阐释研究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且对金代诗歌发展的脉络作了简要概述。
第一章首先考察了贞祐南渡诗坛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及其对诗人的影响。金朝早自金章宗统治后期,各种危机就已经潜伏。金室南渡以后,无论政治、经济还是军事都呈现出衰败的局势。本文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贞祐南渡以后,金政府崇尚吏事,喜吏恶儒,信任侍卫,任人唯亲,排挤打击士大夫的黑暗政治;论述了其经济上政策不力,弊端重重,致使民力困乏,难以维生;军事上警惕不高,守备不严。对内横施威慑,对外软弱怯懦的状况。与这一时代背景相联系,南渡前后的士风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其次论述南渡恶劣政风对诗人的处境与心态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他们对章宗后期所形成的尖新浮艳诗风的反拨。时代的巨变成为文学思想转变的契机,经过赵秉文、李纯甫、杨云翼等南渡文士的努力,诗风丕变,诗坛呈现出健康、繁盛的全新面貌。
第二章论述了贞祐南渡以后诗坛的诗歌理论。其中,考察、剖析和论述了以李纯甫、赵秉文、王若虚、元好问为代表的南渡著名诗人的诗学思想。论述了原理论方面,李纯甫主张“言为心声”,赵秉文主张“文以意为主”,但均立意于对以辞胜意、言之无物的反驳;文体论方面,李纯甫主“诗细文粗”,赵秉文主“诗粗文细”;创作论方面,李纯甫崇尚奇崛,赵秉文不务好奇的诗学观。在论述这些诗学思想的过程中,还指出赵秉文主张“以意为主”、自然自得与李纯甫“尚奇任气”之间的对立与论争均以破除尖新浮艳之诗学风尚为标的,两人诗学思想呈现出对立中的统一。
这一章还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王若虚作为南渡诗坛的著名诗评家,其诗学批评理论可谓全面、系统。其诗歌审美论主要从“形神兼顾”、倡“自得”两方面立论,均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提出且进行开拓;其诗歌创作论主要包括对“夸饰务奇”的反驳以及对“巧拙相济”折中理论的提倡。其诗歌鉴赏论大致由“对苏轼的评析”、“对黄庭坚的批评”以及“对江西诗派及时人的贬斥”三方面组成,且此部分最能体现其严谨、求实的诗论准则。
此外,还集中力量论述了作为金代诗歌理论之大成者、著名诗评家元好问。元好问是金代集大成的诗歌批评家,其主张“真”、“诚”,反对“伪”、“饰”;提倡风雅与创新且力求达到“学至于无学”之至高境界;采取兼容并蓄、转益多师的广收博取精神进行诗歌批评,同时也体现了其客观公允、博大精深的诗学思想。
第三章讨论金代南渡诗人在南渡背景下的诗歌创作,其中以纪乱诗、咏史诗、题画诗、山水诗为要。贞祐南渡这一历史巨变改变了社会现状,也改变了诗人的生活方式及观察问题的方式与角度。他们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现实世界,对世乱民艰进行控诉,对诗画艺术给予品评,以诗人的眼光去关注历史,在山水灵境中表露真实的自我,诗歌主题丰富,内涵深刻,题材也得到了拓展和深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与精神旨趣。
第四章探讨金代南渡诗歌审美取向,具体而言,体现在对唐诗的推崇与对陶渊明的接受两个方面。南渡诗人对唐诗的尊崇表现为对唐人诗歌风格与写实精神的承继、对唐诗审美内涵与艺术趣尚的融汇等层面。而对陶渊明的接受则主要体现为对陶渊明崇高人格与生活态度的认同、对陶渊明现实精神及隐逸思想的肯定,以及对陶渊明诗歌风格与审美趋向的发扬等方面,从中亦体现了南渡诗人崇尚复古的审美好尚与艺术趋向。
第五章结合南渡诗人的诗歌理论、诗歌创作及审美取向的宏观研究,对南渡诗人诗歌创作给予微观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意象和遣词造句用典等两个方面的研究。对南渡诗人的诗歌意象研究着重了渗透在诗歌意象中的时代精神与人格精神的挖掘。论述了酒意象透视的时代精神,松菊意象表现的文人节操,“杏花”意象蕴含的亡国丧家之痛等等;对于南渡诗歌的语言研究,主要对诗歌用典的时代性和用辞的精确性与灵活性,以及炼字与颜彩的运用等问题给予观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