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改编,对话,删减,增添,改动
● 参考解析
摘要
一部电影史同时也是一部改编史。所有重要的电影理论家都对改编发表过看法,同时也概括出了各种不同的改编模式,但都没有触及改编问题的本质。所谓的“改编理论”远远落后于改编实践。
电影创作是一个集体分工合作的过程,编剧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我们实际讨论的对象,是最终完成的电影。从文学作品到电影,与从原创剧本到电影,本质上并无差异。社会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文学作品则是改编电影作品的流。改编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所要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与原创剧本一致的。只有把视野扩展到改编外部,从社会学的角度着手研究,才能认识其本质。
对话理论具有独特的普适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宗教、社会学、文学、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我们认为,它也完全适用于改编研究。
作为特定的艺术作品,小说和电影各自都有一个意义生成过程,即有自足的对话关系,但改编行为把这两个过程连接成了一体,从而产生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历时与共时的对话模式。电影改编是在两个具备直接“对话性”的文本之间进行的,文学文本一旦被改编,本身就有了具体的读者,而电影的存在先于本质,则它的观众在创意之始就介入了,当然,还包括改编者和原作者。改编行为的这种特殊情形,让我们相信,对话理论不仅实用于改编研究,而且差不多是最适合的理论。
改编是一种复调的对话。
发表于1993年的《老旦是一棵树》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哈里如何变成一棵树》完成于2000年,入围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被爱尔兰媒体誉为“最具爱尔兰民族特色的电影”。影片的导演高兰是法籍塞尔维亚人,而故事的背景则移至了1924年的爱尔兰,电影摄制又由英法意几国合作完成。种种复杂的情形,正能充分体现改编使小说、电影、受众之间所产生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对话关系。
对话行为本身是一个思维展示的过程。改编是在动态关系中完成的,分析这一过程,也当遵循这一原则。本文以改编过程中的删减、增添和改动为考察对象,并以此作为外部结构方法。
从小说《老旦是一棵树》到电影《哈里如何变成一棵树》的改编分析,作为个案的研究,不仅要证明这是一桩成功的改编案例,一次成功的对话,同时还要试图通过解读思路的展示,来实践对话理论。只有当批评的声音和文本、作者同时出现,作为对话的改编才能存在。理论不是单纯的经验总结,也不是优越的实践指导,理论本身和创作实践一样,在对话中共存。
关键词: 改编 对话 删减 增添 改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