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太白山神,信仰,景观,区域社会,清代,陕西
● 参考解析
摘 要
中国传统社会的民间信仰,是多学科都给予关注的研究对象。对信仰发展与区域社会进程之间关系的认知,是已有研究的重点,也是信仰值得关注之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社会的差异,是民间信仰千姿百态的基础。民间信仰是区域社会的产物,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印证着区域社会的发展进程。信仰景观是信仰重要的表达形式,它是信仰发展的外在标识,又在信仰发展的进程中回馈着衍生它的信仰。
陕西是中国西北地区偏东的省份,因其辖境多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雨神崇拜自古有之,且经久不衰。清代陕西旱灾频仍,是雨神信仰的地理基础;而地域社会的求雨传统和求雨低花费,是求雨存在的社会基础。清初,陕西雨神崇拜中传统神明痕迹明晰,百年之后却遽然弱化,区域雨神太白山神取而代之。区域社会的官员或民众,是雨神信仰的践行者,主宰着不同时段的信仰活动,发挥着相类的推动作用。受地域传统和自然环境约束的求雨仪式,可分为岁时祭拜和旱时祭拜两类,两者在不同区域中交织出现。雨神庙是雨神的物化外延,是神明在场的标识,也是祭拜的场所,对雨神崇拜度的不同,使得景观时空分布差异明显。
清代陕西众多的雨神中,太白山神成为最具影响者。清以前太白山神的发展状况,是其在清代发展的基础。太白山神产生于汉魏之际,其产生与道教关系密切,但为民众所接受,则是因其与求雨的关系,民众至太白山求雨约出现于唐代。太白山区相对丰富的地形雨,是山神出现的基础,而关中地区频发的干旱是山神信仰扩展的契机。有清一代,太白山神在陕西经历了重大的变迁。清前期,太白山神信仰在关中东部和陕北南部传播;清中期,它完成了从地方神向区域神的转化,转而在关中地区深入发展;嘉庆年间,太白山神信仰在陕南地区发展,至此,太白山神信仰的地域扩展基本结束。在信仰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两大中心区,其外延构成信仰核心区;基于行政力量和地域认同,出现信仰边缘区,两者构成信仰圈,这是信仰传播的必然结果。太白山神信仰的传播经历着反复的上下转化,在转化中信仰地域逐渐扩大。在信仰信息的传递中,地域认知在悄然改变,这是区域社会变迁的明证。
信仰发展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我们藉以判断的依据是信仰的物化外延——景观。太白山神信仰景观是以太白庙为主体的多类型景观。在信仰源区,景观包含着山地景观、湫泉景观和庙宇景观,除此在整个信仰圈,信仰景观以庙宇为主体。山地和湫泉景观在认知的不断发展中,逐渐化神秘为具象。庙宇是信仰景观中最成熟的一类,它伴随了信仰发展的始终。景观随着信仰的发展,因信仰地的自然基础而更改着景观的具体布局,最终在空间分布上表征着信仰的发展历程。
信仰基于权力和政区的双重影响,逐渐出现政治化倾向,区域社会的行政力量成为其发展的风向标。信仰作为区域社会的产物,是不能脱离孕育它的土壤,信仰的世俗化在所难免,信仰对区域的社会经济都产生着长远的影响。信仰景观是物质存在,是信仰发展的产物。在信仰发展的早期阶段,景观与信仰一元对应,及至信仰发展的成熟期,两者呈现出多元对应。信仰度是可以感知的存在,它决定着景观的密度。在太白山神作为地方神阶段,太白庙零星分布;成为区域神后,庙宇遍及信仰圈中的各个大区,并有微弱的向省外发展的趋势。景观作为信仰的衍生物,对信仰的发展也产生影响。景观是信仰发展的见证者,也延缓着信仰的消亡。在信仰与景观的同趋势发展中,两者从异大于同发展至同大于异,形成对应而不对等的关系。
区域社会是民间信仰产生和发展的场域,景观是信仰基于场域基质而产生的物质存在。信仰和景观在区域社会相互影响着变迁,区域社会也悄然改变。这种基质的改变,必然反映在活动于其上的信仰和景观上,三者集中交相辉映在一个近三百年的区域舞台上。信仰、景观与区域社会三者之间,是无法割舍的或意识、或物质相互依赖的存在。本文是基于对一种生于斯、灭于斯的本土信仰及其衍生品信仰景观发展历程的解析,力图从中找出信仰、景观发展与区域社会之间或隐或现的关系。三者的发展是连续的,截取其中的一个时段,试图以一斑窥豹,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