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张骞》,音乐创作,艺术特色
● 参考解析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
中国歌剧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从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诞生起,歌剧成为我国文艺舞台上一个不可或缺的艺术表演形式。中国歌剧是以戏曲的板腔体和曲牌体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既不同于传统戏剧,又有别与西洋歌剧。它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观念的同时,对西方歌剧这种体裁形式结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习惯开始进行大胆尝试,试图通过歌剧这种外来的艺术形式来反映我国的社会现实、人民生活及思想情感,运用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吸收了许许多多中华民族艺术的精华,创作出反映中国人民生活,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作品。
我国歌剧的发展从20世纪开始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探索阶段:(1919--1944)的新歌剧。如: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等,都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二、奠基阶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如:《兄妹开荒》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此后,《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又获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继问世。三、深入探索阶段:(1956-- )是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一)、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如:《红珊瑚》、《红霞》;(二)、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如:《洪湖赤卫队》、《江姐》;(三)、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如:《阿依古丽》等。中国歌剧在增添中国文艺舞台色彩的同时,也在推动着中国歌剧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每一部成功的新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着中国歌剧自我品质确立的探索和尝试。歌剧《张骞》就是新阶段创作的有中国特色的新作品。
本文从中国歌剧的概念、基本特征以及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基本特征等方面对中国歌剧给予总体论述和介绍。在收集中国歌剧资料和歌剧《张骞》剧本以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着眼于历史宏观角度为基点、以音乐学的微观角度为视点,结合歌剧《张骞》所在的大的历史背景以及当代构成要素,以微观的音乐学视角剖析中国民族歌剧在发展过程中,在音乐创作上是如何形成自我品质的确立、如何进行民族化和中国特色实践的。通过对中国现代歌剧《张骞》进行整体梳理、谱例分析、概括归纳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出中国歌剧在自我品质确立道路上采用的技巧、方法,并通过《张骞》看21世纪中国歌剧发展方向的新探索。
第三章:“一场饕餮盛宴,再现汉代传奇”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以歌剧《张骞》的音乐创作特征,通过对整部歌剧的创作、演出、获奖、传唱、影响、剧情特点进行分析,对歌剧《张骞》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包括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戏曲元素、演员特色、曲谱特色、主要人物唱腔特色、角色比较等,提炼出中国歌剧在自我品质确立道路上采用的技巧、方法。
最后,通过以歌剧《张骞》为代表的陕西歌剧的发展以及中国歌剧未来发展的畅想两方面论述对中国歌剧音乐创作自我品质确立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大胆推论,旨在通过对歌剧《张骞》艺术特色的分析,为中国歌剧的繁荣与振兴拓展思路而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目前所搜集的资料中,虽然直接研究歌剧《张骞》的本体分析和演唱分析的相关资料比较匮乏,但笔者仍可以在一些外围资料中探求出与歌剧《张骞》有关的文学、歌剧、戏曲、民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而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对笔者进一步资料搜集和论文写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对歌剧《张骞》创作、演唱风格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研究将对中国歌剧理论和实践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