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生态移民 兴泾镇移民社区 地域身份认同 描述性分析
● 参考解析
摘 要
近年来,生态移民成为解决西部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宁夏是生态移民的重点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自治区政府依托国家“三西”农业开发建设项目,将生活在生态脆弱、“贫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的贫困人口,分期分批地移往中部引黄和扬黄灌区的荒滩资源区,并结合宁夏实际,以移民“吊庄”的形式先后建立了24处移民区。
本文以距离银川市最近、回族移民规模最大的银川市西夏区兴泾镇为个案,以泾源县回族移民为研究对象,以移民“吊庄”的归属权变更为线索,以民族学田野调查及调查问卷为基本研究方法,对兴泾镇移民对其地域身份认同的状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描述性分析。
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随着1999年移民区归属权的变更,兴泾镇移民在其地域身份认同上呈现出阶段性差异。因此,本文以1999年为界,将移民区从1983年建立至今,分为过渡和磨合两个时期,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对不同时期移民对于地域身份认同的状况及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笔者发现,在过渡期,移民对于“芦草洼吊庄人”这一地域身份不仅积极认同,且在普遍使用。而在磨合期,移民对于“芦草洼吊庄人”这一身份则表现出消极认同的现象,对于新的地域身份——“兴泾镇人”则表现出积极的认同。对此,笔者认为移民社区的边缘化及来自社区外部的压力是移民对于新的地域身份认同的主要原因。
另外,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移民对历史记忆中的“陕西回民”和“泾源人”身份的认同。通过研究发现,对于历史记忆中的地域身份,第一代移民的认同要强于第二代移民。
总之,移民对地域身份的认同不单纯是对迁入地的认同,更多的是对文化空间的认识和感知。在大规模开展生态移民的过程中,对移民的安置不仅仅是生活资料的安排和户籍的制度性认可,移民对于新地域的认同,才是实现 “迁得出、留得下、稳得住”的根本所在,因而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