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言语交际, 文化差异, 大学英语, 课堂教学
● 参考解析
大量研究发现并证明,非言语行为在人类交际活动中占着相当大的比重。教学,作为交际活动的一种,非言语交际在教学中的作用同样重要。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却低估甚至是忽视了这一点。绝大多数人认为教学活动主要是通过言语手段而不是非言语手段来进行的。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走过了漫漫长路,目前现状仍然不尽人意。尽管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金钱和时间,但是效果不言自明。于是,有些学者和研究人员重新审视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试图从非言语交际的角度找到切入点,探索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本论文主要就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和作用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
国内外对于跨文化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领域所做的相关研究已经很多,尤其是国外在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斐然。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在我国仅有20多年的历史。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交通工具的进步更新和通讯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开始频繁地接触和交往。九十年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普及,世界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另外,随着人们对于交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非言语交际进入了人们的研究视野。比如,人的站姿,手势,表情,眼神,衣着,相貌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传递着某种信息。著名的人类学家Edward Hall 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被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在这本书中,Hall 对于时间,空间与交际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时间、空间的使用、理解和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于后来的其他学者影响巨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对于国内外跨文化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程度做了介绍。其次,对文化和非言语交际做了详细的论述。包括对二者的定义和关系的理解,重点从功能、特性、分类以及文化涵义方面对非言语行为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参考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了身体语言、物体语言、环境语言和副语言四大种类,较为全面地涵盖了非言语行为的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非言语行为千变万化、迥然不同。由此导致的交际失败,误解甚至是矛盾、冲突时有发生,普遍存在。最后,重点讨论了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的非言语行为的运用和对教学的影响。作为语言和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体验者,教师和学生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与差。
通过论述发现,非言语行为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上的任何非言语行为或者信号都或多或少地传递着某种信息。比如说,教师的姿势、手势、眼神,表情,衣着、妆容等,另外,还有教室里桌椅的摆放,教师的位置,教师对时间对于时间和沉默的理解和使用,教师声音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等,都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非言语交际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堂上尽可能多地、恰当地使用非言语手段辅助言语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学生应该丰富非言语交际方面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体验非言语行为,逐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会大大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