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永明体,四声八病,韵部,对仗
● 参考解析
永明體一直是中國詩律史上研究的一個重點和難點,人們對它的爭論也最大。爲了還原永明體的真實面貌,為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掃清障礙,本文在充分回顧和評析前彥時賢的研究的基礎上,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校,中華書局1983年版)中所收錄的沈約、王融、謝脁、任昉、蕭衍、范雲、陸倕、蕭琛等八位永明體代表人物的所有五言詩歌作為研究材料,對它們進行了窮盡性的分析統計,以求能對永明體問題有一個準確而系統的把握。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通過對永明體八位代表作家的全部五言詩進行窮盡性的考察,在此基礎上探討永明聲律理論的內涵、永明詩體的詩律特徵、永明詩人的用韻情況,以及永明詩體的對仗等問題,力求全面揭示出永明詩體的特徵,以跟近體詩進行比較,從而看出我國詩歌的格律化進程。但因為時間和能力的限制,目前還沒有涉及到與近體詩的比較,只初步對永明體做了探討。
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特點;
一、方法科學。傳統的研究方法常常是經驗性的,“印象判斷”和“舉例說明”占主要地位,這樣得出來的結論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本文摒棄了這種方法,代之以嚴格的統計、歸納和對比等多種不同方法,來深入探討永明體詩歌的本質特徵,使每一個結論都有科學客觀的事實依據。
二、角度全面。以前的研究通常都是以文學的視角切入,且大多只對一兩個問題進行孤立地解釋。本文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全面系統地探討了永明詩體的理論基礎、聲律特徵、用韻情況以及對仗應用等問題,涵蓋了格律詩的各個基本要素。
通過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結論有:
一、永明文人還沒有從理論上提出“四聲二元化”,他們在實際創作過程中也是堅持“四聲分用”的,即以平、上、去、入四聲來調配語音,以求做到抑揚頓挫、錯落有致,而不是像成熟的近體詩那樣平仄對立。
二、永明體強調“二五字異聲”。永明體的節奏規律是“上二下三”,每個音步的節奏點都落在最後一個字上,所以“八病”的真實內涵是要求“二五字異聲”,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前一個語節(上二)跟後一個語節(下三)聲調高低起伏,富於音樂美。“四聲分用”與“二五字異聲”就是永明體最本質的特徵,與成熟定型後了的近體詩有著很大的不同(近體詩講究四聲分作兩類用、講究“二四異聲”)。
三、本文根據“四聲分用”與“二五字異聲”的特點,對永明體詩的律句格式、律聯格式分別做了揭示,將永明體的律句格式歸納為4大類八小類,然後在此基礎上組合搭配出了平韻五言詩和仄韻五言詩的律聯格式,並以圖表的方式展示了永明體詩人對這些格式的使用情況,對統計出的數字加以分析說明,指出永明平韻五言詩一聯中出句以平起仄收句式為主,對句以仄起平收句式為主(即“〇平〇〇仄,〇仄〇〇平”),仄韻五言詩一聯中出句以仄起平收句為主,對句以平起仄收句為主(即“〇仄〇〇平,〇平〇〇仄”)。
四.在校勘誤字、辨別韻例的基礎上,對沈約等八人所有入韻詩進行分析,系聯歸納韻腳字,統計它們韻部分合使用的情況,共歸納出了33個韻部。指出永明詩人用韻較嚴謹,一般以押平聲韻為主,而且很少異調混押。
五.通過對永明八位代表作家使用對仗情況的量化分析,認為這一時期的五言八句式詩以對兩聯為主,四聯全對的最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偶位置以中間兩聯最多,首聯和尾聯一般很少對偶。這就說明永明體詩開闢了近體五言詩中間兩聯用對、首尾聯不拘的對偶形式的先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