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文化身份 身份建构 空间 叙事
● 参考解析
在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欧美作家牢牢占据着世界文坛的主流阵地。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影响力最大的诺贝尔文学奖却频频将橄榄枝伸向曾经被遗忘的土地:继西非黑人作家索因卡、北非阿拉伯作家马哈福兹荣登诺贝尔宝座之后,南非白人女作家纳丁·戈迪默因其作品“以强烈而直接的笔触,描写周围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其史诗般壮丽的作品,对人类大有裨益”而成为非洲世界第三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此后十余年来,更多身处边缘地带的作家受到瞩目。显然,这一鲜明的地区转向并非单纯的审美兴趣转移,而是客观地反映出当今世界文坛的两大潮流——移民文学与后殖民文学的日趋成熟以及文化身份问题的日见突出。
纳丁·戈迪默,一位站在非洲立场写作的欧洲白人,她的文字始终不曾离开过南非的土地。她将自己对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篆刻进人物千姿百态的生命历程中,还原南非人民的生存本相,洞察认同危机产生的本原,揭示边缘阶层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秩序,尝试多样态的文化身份重建之路,希冀给予陷入身份泥淖的人以启示。戈迪默作品对于文化身份问题的思考业已超越理论层面,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她在作品中明确指出:对既有民族文化的弃之不忍,抑或对殖民文化的受之不甘,都将使自身陷入文化身份的极端困境。
本文从纳丁·戈迪默混杂的文化身份入手,以作者四部长篇小说《七月的人民》、《我儿子的故事》、《无人伴随我》以及《新生》为蓝本,首先侧重从宏观角度探究戈迪默作品文化身份的发展脉络,力图挖掘文化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根源,梳理“他者”视域下人物身份重建的各种尝试。继而借助空间理论与叙事理论,从微观艺术层面展开对戈迪默作品文化身份问题的新阐释,以期更为全面地把握戈迪默作品的文化内蕴与现实意义。
本文共分四章:
一、混杂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我们生活在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的世界里。作为构成混杂文化身份认同机制的三大要素——“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去何方”贯穿文化身份问题的发展始终。从姓名、肤色、语言文化和家园归属几个方面追溯人物极端境遇下的身份困惑产生的原因,是重构失落文化身份的起点。
二、“他者”视域下的文化身份建构。鉴于后殖民理论观照下的文化身份已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本质主义身份观,而是不断建构的生成身份观,文化身份建构得以成为一场精彩的探险。从主奴倒置的大胆预言到黑人独立个体的孤单求索,进而是主动超越黑白边界的相互凝视,直至具有普适意义的身份追问。纵观戈迪默的作品发展,可以感受到作者致力于探求重构文化身份无限可能的种种努力。
三、文化身份建构的空间书写。空间的移位不单是客观环境的转换,更是人物身份诉求的场域。文化飞地与混杂空间是后殖民文学最为突出的两种空间样态,透过空间的变换,隐藏其后的权力斗争、政治变革以及历史演进等诸多因素被呈现出来,深刻影响着人物文化身份的归属与定位。
四、文化身份建构的叙事策略。戈迪默在阐释身份建构复杂性的同时,也力图展现美好的身份蓝图,给予现实中的人们前行的力量。循着“隐喻——对话——反抗”的叙事线索,人物的身份定位愈发清晰,身份意识日渐强烈,人物历尽艰辛的身份建构长路终于洒满希望的曙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