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每”字结构,逐指性,统指性,全称量词,“每……都”句
● 参考解析
本文选取“每”与相关句式为研究对象,利用北京大学语料库等网络资源进行例句的搜集和选择工作,深入考察“每”的限定量化成分特征,同时运用形式语义学理论以新的视角对“每”的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予以解释,并考察了“每”在“每”字结构中的语义贡献,着重分析了“每”的逐指性和统指性,并对其产生逐指性或统指性的原因进行了归纳。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创新之处、研究的范围和方法。本章主要归纳了“每”的历史研究情况。分别从“每”的逐指性和统指性、“每”的用法、“每”与“各”的比较和“每”的数量关系研究等方面入手,对“每”的历史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了对“每”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的现状,同时指出在历史研究中认为“每”具有逐指性,产生分配作用,而“每”的统指性没有被大多学者指出。
第二章、形式语义学理论概述。本文主要借用了形式语义学的理论来分析“每”的逐指性和统指性。而形式语义学主要关注对句子语义形式的建构和对语义解释能力的分析。也就是说形式语义学以逻辑理论为基础,创造一套逻辑符号,用逻辑符号的形式分析句子的句法结构,描述出不同的句法类型。同时对具有相同或相似逻辑句法结构的句子进行语义解释,以求获得句子在深层句法结构和表层语义表达上关联的研究,这样的研究过程是通过句子取得真值条件义完成的。本章介绍了形式语义学中的逻辑量词理论、焦点及三分结构理论和统指性与逐指性的分析理论。为文章中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
第三章、“每”字结构的描写与分析。本章在观察大量例句的前提下,对“每”的句法结构进行了详细地分类和分析。主要阐述了“每”作为指示代词的结构组合方式,总结出“每”字结构可以分为几大类,分别是:“每”+数词+名量词+名词、“每”+名量词+名词、“每”+名词、“每”+名量词、“每”+动量词+动词,同时发现在这些组合方式中又可以抽象出两个类型,一个类型是“每”字结构与数量关系相对应,另一个类型就是“每”字结构不与数量关系相对应。这两个类型同时存在于“每”字结构的几种分类中。同时还指出了“每”作为副词的结构组合方式,以及“每”作为副词和指示代词间的转化关系。在总结这些规律的同时,详细地分析了产生规律的原因,并利用统计的方法分析了这些组合方式的概率,发现“每”字结构后面是否有与之相对应的数量结构的比例是大致相同的。而在所有的“每”字结构中“每”+名词的最简形式出现频度最高,高达50%左右。同时,省略数词的“每”+名量词+名词结构的出现频度也高达23.48%。从中可以看出语言的经济原则是一条最根本的原则,在语言使用中,人们往往在长时间的尝试和积累过程中寻找最简单最经济的表达方式,只有在有特殊表达要求的时候才采取稍稍复杂的形式。
第四章、“每”字结构逐指性和统指性的分析。经过对历史研究的整理我们发现了“每”并不以单独的形式对整个句子的真值做贡献,而是以“每”字结构的形式参与句子的真值运算。在运算的过程中“每”字结构完成了两种绑定形式,体现了两种性质。第一种就是“每”的逐指性,由“每”字结构内部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外部的数量关系形成一一对应的分配方式,产生逐指性。第二种是“每”的统指性。统指性中包含句子的统指性和“每”字结构内部的整体统指性两种。句子的统指性指“每”字结构与外部形成多一对应关系,体现在值域只有一个解的情况中。“每”字结构内部的整体统指性强调“每”字结构内部的数量关系,通过突出结构内部数词来改变原自然单位“一”,用以强调结构的内部绑定关系的完成,即将新的数量关系作为单位“一”,这时体现“每”的整体统指性。
本章还分析了影响“每”字结构取逐指性和统指性的原因。第一,句子中数量关系可以影响“每”的性质。当内部结构有数词时“每”产生整体统指解;而内部结构无数词而外部有数量关系时“每”产生逐指解。第二,量词的辖域也影响“每”的性质,量词的先后顺序影响辖域的不同。宽域的量词通常会影响窄域的量词的性质。第三,焦点的不同也会使“每”字结构所指向的语义不同,从而导致“每”的逐指性和统指性的表现不同。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即:焦点影响逐指性和整体统指性的突现问题;焦点影响逐指性和句子统指性的表现。第四,“相同”、“不同”类修饰限定词的影响。如果这类词语是限定值域中的主要成分的,那它对分析“每”的逐指性和统指性就不起作用,它只是描述主要成分特征的;如果这类词本身就是值域中的主要成分,即它限定量化域,那么它就是决定“每”起统指性还是逐指性的关键所在。第五,“每……都”句中“每”的逐指性和统指性的分析。在此分析了“每”和“都”所承担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根据三分结构来描写一些包含“每”字结构的句子,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对焦点和不同限定词对句子意义影响的判断,进而使我们清楚地找到“每”体现逐指性或统指性的不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