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萨顿;科学史;两种文化;学科建设
● 参考解析
20世纪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中科学技术的贡献当功列首位。但是,这一时期人类也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而萨顿就是在一战中迫于战乱逃离故土的。此后,他就把通过科学史研究来挖掘科学背后的人文和精神力量,并以此拯救人类精神与文化危机作为研究的主要方向。他认为科学史有助于人们在更高层次上认识科学,并为缓解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冲突寻找到解决路径。他把这一路径的开掘称为新人文主义理想实现的过程,而在实现这一理想过程中关于科学史研究任务、功能和方法等的集合也就形成了他的科学史思想。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萨顿的科学史思想争论颇多,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对推动科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有人认为它缺乏普遍性内容并对人们理解和研究科学史造成了危害。鉴于此,有必要以萨顿科学史原著为基本依托,就其科学史思想的核心——新人文主义科学史观进行专题研究,以实现准确把握其思想内涵并给予其更为客观之评价的目的。同时,这对加强当代科学史学科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部分外,由四个章节组成。第一章就新人文主义科学史观得以形成的实践基础、理论来源和把萨顿的科学史思想的核心称之为“新人文主义科学史观”的依据给予了说明;第二章介绍了新人文主义科学史观的基本内容,包括科学史是文明史的主线、“整体”科学史的研究方案和科学史是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桥梁等;第三章考查了新人文主义科学史观的理论影响和贡献,重点集中在作为默顿科学社会学研究和科恩综合科学史研究的思想来源以及对中国早期科学史研究的启蒙等方面;第四章就新人文主义科学史观的思想特色、当代启示意义及其理论缺憾进行评析。
本研究认为萨顿的科学史思想并不是零星观点的简单“拼凑”,而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其主要贡献在于:第一,最早在理论上就科学史研究的性质、功能及其建制化目标的实现进行思考,为科学史学科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最早提出“两种文化”问题并就科学史沟通科学与人文的重大意义和实现路径进行探索。在新人文主义科学史观的理论缺憾上,研究主张应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在主观上,萨顿是一个实证主义的潜在支持者,他在科学的社会影响之判断上存在片面性,从而导致新人文主义科学史观确有科学主义的倾向;在客观上,萨顿面对的是由他本人开启建制化进程的“陌生”领域,新人文主义科学史观也只是他为实现新人文主义理想所做的纲要式设想,带有探索性和试验性特征并非不可理解。总之,对于新人文主义科学史观人们不应求全责备,更不能以偏概全,完善进而实现这个理想不是萨顿的任务而是我们今天仍需继续的工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