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题壁文化,寺院,僧人题壁,文人题壁
● 参考解析
古人常有“粉笺书字不经久”的感叹,所以不论是在纸张出现之前还是之后,中国古代文人都一直在不懈努力和追求去选择一种能使字迹尽量保存久远的载体。将诗文题之于壁便是其中应用和流传的最为广泛的一种创作形式,并为后世文人士子深深喜爱,流传下来了大量的题壁作品供后人品鉴。
当然,题壁文学的发展、兴盛除了与当时书写载体匮乏的有关外,还主要是由题壁文学本身性质所决定的。题壁诗皆有感而发,随性而来,兴之所至,非才思敏捷、才艺突出者不能为之,所以它对题壁者的才学、胆识及悟性均有较高的要求。能够敢于放言,敢于挥毫,敢为天下人所品鉴,而才思涌动,一挥而就者大都是胸有丘壑、才高八斗者。然而题壁诗种类繁杂,题写处所众多,本文只是截取了题壁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寺院题壁文学加以论证、探讨。文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第一章作为绪论部分,主要探究题壁文化的源流和根本,追本溯源的对题壁文学的孕育、产生、成熟从时间脉络上进行梳理。理清文脉的同时总括近年来题壁文学主要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研究者做好铺垫。
第二章直切主题,从题壁文学大盛于寺院的原因入手,阐释名寺古刹大都选址于俊山秀水的理论依据。并且先从文人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失意文人多寺游并且为寺院留下了许多题壁佳作的社会现象,此外文人的寺庙情结又多表现在与僧侣和尚的密切交往之中。无论是禅僧还是文人,都能以诗悟禅,且以禅入诗,将禅悟禅悦的心灵愉悦书之于壁,将深奥的禅宗理论“润物细无声” 的融入对大自然美好的赞叹和体悟中,达到了诗人习禅,以禅入诗,禅者写诗,以诗说禅的融合之境。
第三章紧接其上,就文人缘何选择寺院题壁,以及寺院方面对这些题壁文字的保藏、消亡加以论述。文人选择题壁这种形式作为载体,多是“唯恐尘埃转磨灭”,出于使文字能够更为长久保存、流传的目的。但其中也不乏存在着宣扬自我、赢得青睐、获得赏识与拔擢的心理者。寺院方面或出于宣教目的,或因爱惜才学,大都对优秀的题壁文字力加保护,甚至以昂贵的碧纱笼之,但其中也不乏个别僧人的漠视和毁弃。
第四章作为文章最为精华的部分,先从达摩祖师面壁而悟解析禅宗与壁的渊源,继以《五灯会元》中神秀、慧能两首家喻户晓偈子详加说明壁之与佛的深层关系,再补充其它以壁点拨,因壁开悟的佛家公案,阐明“壁”在佛教徒心目中的重要分量。其后分别以“闲于石壁题诗句”的寒山子和“人生到处知何似”的苏东坡作为僧人题壁和文人题壁的代表,描摹这两位善于题壁、爱好题壁、同时又有大量题壁佳作流传的僧人和文人的两种不同的人生境遇,体味他们同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物我两忘、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第五章作为结语部分,旨在探讨题壁文学的内涵,是全文的概括和总结。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