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建安诗歌,题材内容,艺术手法,意象,意境,模式化
● 参考解析
摘 要
建安诗歌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学界对建安诗歌的研究也是全面而深刻的。本文主要针对建安诗歌中出现的模式化现象进行探讨。建安诗歌在题材内容、抒情内容、意象、意境以及诗歌结构等方面表现出模式化倾向,尤其以邺下文人集团的创作最为明显。本文拟以三曹七子的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兼论曹叡、祢衡、繁钦、吴质等其他比较重要的建安文人作品,来探讨建安诗歌的模式化问题。本文共分四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论述建安诗歌题材内容的模式化。建安诗歌对战乱灾难以及行役之苦的描写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由于建安文人大多亲身经历过汉末的战乱,亲眼目睹过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因而其诗歌创作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建安诗歌也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诗歌反映了当时的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因为是贴近现实的描述,所以这类描写现实的作品表现出一种模式化。而稍后的邺下文人集团创作的大量的游宴诗、赠答诗更是在题材和内容上形成模式化。
第二章论述建安诗歌粗线条抒情的模式化。建安诗歌的抒情内容有很大的共性,具体表现为对乱世不治的忧虑、对建功立业以及不朽声名的积极追求、对时光易逝、年命西倾的嗟叹和焦虑。建安诗歌抒情主要围绕着忧世不治及对生命短暂的嗟叹和忧虑,而且这种主观感情的抒发是粗线条式、缺乏个性的,是千人一腔、异口同唱,因而容易形成模式化。
第三章分三部分论述建安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模式化。第一部分论述建安诗歌中意象群使用的模式化。建安诗人惯用的意象群较为统一,如浮云、悲风、转蓬、孤雁、霜露、寒蝉、枯枝、浮萍、明月、清夜等,所选意象都较为悲凉凄清,所选季节亦多以秋冬为主。针对这一共同特点,本章第一部分集中讨论浮云、悲风、转蓬、孤雁、弃妇/思妇这五个建安诗人最常集中使用的意象。第二部分探讨建安诗歌意境表现上的模式化。鉴于建安诗歌意象群的选择,以及抒发感情基调的悲凉,建安诗歌在意境上主要表现为悲境和忧境。如曹操诗歌意境阔大而悲壮,曹丕、曹植及七子诗歌意境则更多表现为凄清忧愁哀怨。第三部分论述建安游宴诗在结构上的模式化,一是诗歌语言结构上的模式化,表现为 “叙述——描写——抒情或议论” 三段式的结构模式。二是情感结构上的模式化,游宴诗多先描述好友嘉宾聚集游园、宴饮的热闹氛围,结尾处陡然转向忧伤情绪,或忧功业未建,或忧生命短暂、年寿不永。呈现出一种乐极哀来的抒情结构模式。
第四章分析探讨建安诗歌形成模式化的三个原因。一是文学团体的共性,这种共性对建安文人的创作会造成一定的局限,从而表现出一种模式化,例如他们共同的政治、文化背景,受所处的时代影响相同而表现出一种共性,正如王瑶先生所说:“时代的差异,多于作者个性的差异”,说明作家的创作不可能跳出他所生活的时代,完全不受影响,而是表现出特定时代的特定的共性标识。另外,文学团体之所以会形成,并一直为后人传承沿袭使用,其必然的原因便是这些文人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某种共性。而这种鲜明的共性也容易形成文人团体创作上的模式化。这些都是建安诗歌出现模式化现象的重要原因。二是建安文人有着共同的审美趋向,如对清峻通脱文风的认同、普遍的尚悲情结、对“丽”的自觉追求以及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三是建安文人的政治依附性,建安文士的处境也是其文学创作模式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