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国家哲学 ,国家和哲学的关系
● 参考解析
“国家哲学”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和使用的科学概念。国家哲学是关于国家运行和社会发展的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为国家行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国民的社会行为及其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经受了严格的检验。尽管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但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舞台上的“主体”。在当代中国,对国家哲学的研究缘于四种背景:面临着重塑中国国民价值体系之急需;大陆新儒学觊觎意识形态的企图;全球化时代国家的重大变化;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的膨胀。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探求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解基础上,运用它更好地分析中国的社会实践,在革命与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事实上产生了一门专门从整体上研究和改变中国国情的学问——当代中国国家哲学。当代中国国家哲学之所以在中国学术界迟迟不得彰显,这固然与它主要存在于社会实践领域以及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中国问题”而难以把握,更在于我们缺乏一种学术的自觉,没有用“中国话语”解说“中国实际”。2005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一级学科后,出现了许多二级学科,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才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近年来虽然许多专家学者在原来理论积累的基础上阐述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但还没有从整体上来探讨和构建当代中国国家哲学,目前只有整体中的一些“碎片”。
本研究站在当代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维度,在中西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的综合研究基础上,以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的解决来系统地探讨“中国国家哲学”。主要有四大块,分为导论、上、下编和结束语。
导论主要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揭示出“中国国家哲学”问题的出场及其意义,然后,对中国国家哲学之“观”的各种方法论和研究现状加以评述。
上编主要从哲学高度来看国家。明确中国国家哲学定义、问题域。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本课题拟定义为是通过上层建筑方式表现出来的人民大众的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社会发展(革命)学说。在如何看待、总结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资源?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资源与当代中国国家哲学在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上的“对接”?中国国家哲学是怎样的国家哲学?等问题基础上揭示当代中国国家哲学。在这一编中,主要内容有:
(1)国家和哲学的内在统一。国家和哲学在关系上互存;国家和哲学在规律上互通;国家和哲学在机制上互建;国家和哲学在实践共行;国家和哲学在价值上共享。
(2)中国国家哲学的本体。本研究认为应是国情,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我们确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中国国家哲学的渊源和生成方式。马克思的《导言》是奠基之作,儒学作为封建时代的中国国家哲学也有现实借鉴意义。现代以来中国国家哲学以革命、选择、决定、改革等方式产生。
(4)中国国家哲学的特征和功能。
(5)中国国家哲学发挥作用的机制。国家和哲学是一个国家硬软两个要素,分析现阶段国家所代表的“力”和哲学所代表的“理”的结合方式和变化路径。
(6)中国国家哲学得到民众有效认同的方式方法。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哲学在国民中实施的规范性主体,广大民众通过监督、舆论和民谣等方式进行的评价活动是对国家哲学的反观。
下编在前面确立起来的逻辑起点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角度看哲学,梳理出确立“中国国家哲学”这一历史发展的轨迹,并对这一轨迹背后的逻辑理路予以揭示和分析,检验中国国家哲学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研究的主要问题有:现当代中国国家哲学包含哪些重要的理论资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的中国国家哲学从什么时候开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建构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提供了怎样的理论资源?在这一编中,主要内容有:
(1)毛泽东中国国家哲学
(2)邓小平中国国家哲学
(3)江泽民中国国家哲学
(4)胡锦涛中国国家哲学
(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中国国家哲学思想之比较
结束语: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的历史和事实中探讨中国国家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预测其变化路径和逻辑走向。
创新之处:
一是针对国家哲学研究对象上的分歧,提出中国国家哲学研究的本体是国情。以国情为“本”确立发展目标、发展战略等,才会呈现出自己的“特色”。
二是总结出了当代中国国家哲学以革命、选择、决定、改革等四种方式方法产生。
三是揭示了中国国家哲学发展不是一次成型、一成不变的无内在相互作用的凝固抽象体,而是呈现出质量互变的基本规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