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梁启超,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建设
● 参考解析
“五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个思潮冲撞的时代。由个人记忆与理解整合而成的“五四”是丰富的、包容的,然而这个过程还没有结束。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晚清所进行的政治、文化、思想上的变革,虽然囿于体制以及积弊而影响有限,但它毕竟打开了中国近代启蒙的一扇窗。那一代先觉者用滴着热血的头颅与重鼓般的呐喊砸击着中国千年专制的漆红大门,他们生死逃亡,肩负救国醒世大任,哓哓之音疾呼“新民”骤现于国中,殷殷之盼希冀“少年中国”雄立于东方。梁启超,正是这过渡时代中过渡人物的典型代表。
他早年因主笔《时务报》、宣传维新变法而蜚声国内,因戊戌政变流亡日本、致力于西学引入而影响广泛。他在《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报上的文字以及他所主张的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掀起了中国社会思想革新的大浪,影响了随之而起的下一代知识分子,为更广阔的思想解放潮流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四”时期的许多人都承认梁启超对他们的早期思想产生过巨大影响,如胡适、陈独秀、周作人、鲁迅、郭沫若等等。那么,作为旧时代先觉者的梁启超在“五四”这个新旧思潮激荡、思想革新更加迫切的时代所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他被时人冠以“保守”“落伍”“守旧”,是他的思想真的在时间进程中退化了吗?他与“五四”有着怎样的历史交错?他的思想与“五四”新青年们又有着怎样的差异?在这“异”中是否也有被遮盖的因素存在?带着这些疑惑,本论文从梁启超的视角进入“五四”,接近“五四”,追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追述梁启超与五四运动(政治层面的“五四”)的渊源关系。从事实入手,考察梁启超对于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所做的努力,从而论证梁启超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决定者,是五四运动发展的助推者和参与者。
第二部分,主要考察梁启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化层面的“五四”)的关系。通过新文化运动期间梁启超参与的两大文化论战,即科玄论战和中西文化论战,以及在白话文、科学与民主问题上梁启超与五四新青年主张的比较与分析,认为在这些方面他们存在着合拍的地方,也存在着某些疏离。而在这“合”与“离”的背后是对中国文化走向的不同追求。
第三部分,基于第一、二部分的论证,深入梁启超思想的内部,撷取出两点即儒家文化与中西文化,考察梁启超在这两方面的主张,指出在时代境遇中他所坚守的文化的立场以及这种文化发展思路对于中国未来文化建设的借鉴和启示意义。同时,论及梁启超在五四时期其它的文化实践活动。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论述与分析,说明梁启超,他不仅与“五四”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而且他广泛而深入的参与了“五四”文化运动的各个方面,他与“五四”人在思想上的“契合”与“离异”是时代需要与个人对于文化价值的不同追求所带来的历史的必然结果。在文化思想上,梁启超独特的立场与见解是他对于中国文化发展道路苦苦思索之后做出的选择,这些文化思想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财富,是中国现今文化建设获取借鉴和启示的思想资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