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战争文学,《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
● 参考解析
在表现战争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三国演义》对于战争谋略、战争规律的归纳与揭示使其具有军事教科书的作用;《战争与和平》在展示战争生活的广阔性上与精细逼真程度上是《三国演义》所缺少的。《三国演义》在战争文学成就的基础上具有历史演义的性质;《战争与和平》则以其写实风格而具有十九世纪初俄罗斯社会百科全书的性质。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更多地呈现出一种类型化聚合的特征,而且均是某种理念的执行者,作者是依据某种政治道德理念塑造人物的;《战争与和平》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更为深刻,其人物整体上具有动态色彩,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化特征,人物性格更为复杂。原因在于,托尔斯泰是从人性化的角度展开叙述的,叙事内容从属于对人的全方位的表现,人始终是其作品表现的中心;罗贯中则是在历史大事件的角度中写人的,对人的表现是在强烈的历史观和政治道德意识的统摄下进行的。在《三国演义》中,政治化、伦理化、英雄化和历史化的叙事构成了作品的史诗性质,个人的心灵性和精神性则被排除在史诗性叙事之外;专注于宏大的叙事,却有屏蔽了个人的心灵探索。
在《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几乎没有独立的表现意义,《三国演义》是不能容忍深刻丰富的女性形象的阴柔之美对其崇高刚健的话语风格构成消解因素的。《战争与和平》中的女性形象是对其作品叙事情节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的,以人道主义为统摄,对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怀而非出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概括,其女性形象是具有独立的表现价值的。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完成的主要是对大众审美情感的总结和整理的工作。在审美趋向上与社会大众的严重趋同掩盖了作者的存在,作者事实上处于隐藏状态。对比《三国演义》中作者情感倾向与社会大众的严重趋同,作家身份的显现、作家个性的艺术化表达是《战争与和平》的显著特色,是其不同的审美风貌之所在。
文学独立性的丧失是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中国主流战争文学所暴露的最大问题。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制高点的占领,对文学在表达意义上的话语霸权,是中国战争文学最需要提高的空间之所在,中国战争文学需要通过对战争的独立书写取得对这一话语霸权的突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