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唐宋时期,陕北地区,城镇体系,功能规模,布局特征
● 参考解析
历史城市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研究历史时期的城市现象是认识今天城市发展状况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区域开发的需要,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已经由对单一城市的研究扩大到对区域城镇体系发展的综合研究,以期对城市格局形成原因、体系演变做出合理的阐释。从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历史时期陕西城镇的研究多集中于关中地区,对陕北地区历史城镇的发展演变关注还不够深入细致。有鉴于此,本论文选取陕北地区作为本文的研究区域,时间界定在唐宋两代,力图使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现实意义。城镇的发展演变存在历史继承性,总结历史时期陕北地区城镇发展中的成败得失,可以为当代继而为以后本区域城镇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具体而言,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内容为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方法;另外在本章内,还对本文所研究的时代和自然地理范围、研究要达到的目标等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对本区域城镇兴起发展的自然地理状况和人文社会环境,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自然灾害等,以及唐宋时期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人口与民族构成、经济交通条件进行了概括论述,阐明了陕北地区城镇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整理,梳理出了唐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城镇建置沿革和行政层级的阶段性变化;对各级城镇进行等级分析,从各级城镇的等级分布上看,陕北南部地区要高于北部地区;并对唐宋时期陕北地区城镇体系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
第四部分首先对唐宋时期陕北地区各级城镇规模加以分析,城镇平面形态多为梯形、长方形、三角形以及其他不规则形,城镇规模与城镇所处的等级呈正比。从城镇功能上看,陕北地区城镇主要以政治军事功能能为主,同时主要城镇位于重要的交通线上,兼具交通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和商业的发展,经济功能逐渐得以凸显。第五部分总结唐宋时期城镇区域分布特征,陕北地区主要城镇大多分布于河谷地带和川道内,洛河、清水河、无定河流域为城镇密度较大的地区,子午岭山脉、黄龙山区和西北沙化地带城镇发展缓慢,为城镇分布密度最低的几个区域;在本部分内还对有代表性的区域中心城镇、县级城镇、军事小城镇内部结构加以研究。第六部分通过对唐宋时期城镇体系时代变化、布局空间演变的研究,总结其时空变迁规律,并对城镇变迁的历史地理因素进行探讨。
通过本文对唐宋时期陕北地区城镇地理的初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唐代陕北地区的城镇从州城——县城两级城镇体系发展到节度使城镇——州城——县城三级城镇体系;北宋后期,陕北地区的城镇体系已发展为路城——州城——县城——镇、城寨堡四级城镇体系,层级增加,体系更加完善。第二,受区域内政治稳定程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城镇等级上,陕北南部地区要高于北部地区。第三,唐代陕北地区的城镇设置主要是出于政治控制上的需要,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在政治功能之外,经济职能逐渐在加强;延州以北地区城寨堡等小城镇的大发展则与当时的军事斗争形势息息相关。第四,唐宋时期陕北地区城镇主要分布于河谷川道内和主要的交通线附近,表现出对水源和交通道路的依赖性。第五,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城镇建置,特别是城寨堡等小城镇的修筑对其后这一区域的城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城镇大多由北宋时期继承而来。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