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线索竞争,PowerPC理论,△P理论
● 参考解析
摘 要
人们在进行归纳推理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可能的原因出现时,在判断其效力时,一个被另一个的效力所影响(主要是减小),叫线索竞争。但是也不是一定会有线索竞争的情况出现,比如如出现天花板效应时,即一种原因对结果的影响已经达到最大化,那么无法判断另一种原因对结果有多大效力。而两种归纳判断理论——PowerPC理论和 DP理论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因此有人认为在这一问题上PowerPC理论有更好的解释,所以人们在面对线索竞争的归纳推理问题时,用的是这一理论。但作者认为人们采用的是后一理论,并在本文中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根据经验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进行归纳推理,特别是涉及线索竞争的推理情况下时,往往会采取捷径,而不是进行繁琐而严谨的注意基础率或者符合PC理论数据模型的计算模型去进行推导。因此,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利用PowerPC理论,而是采用与DP理论的数理公式一致的运算方式去推理,或者起码结果与运用这种简约的推算方式算出的结论一致。本研究就是为了证明这一点。实验结果证实了作者的假设,人们大多采用DP理论来推理。
本文的研究分为三个实验,每个实验最基础的数据结构和研究思路是一致的,每组实验的被试内变量都是一样的,即按需要验证的两个理论设置的不同的数据结构。这一变量是为了验证两种理论的优越性。
同时,根据现有的研究表明,影响线索竞争的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指导语,线索可得性,因果力强度信心,和信息的呈现方式。为了检验被试所采取的某种理论是否在各种情况下都有效,本研究本为三个实验,每个实验分别对不同的指导语,线索可得性和因果力强度信心类型和水平下线索竞争对这两种机制的运用情况进行了验证。同时因为这一系列研究都是采用纸笔问卷的形式进行,所以都对信息呈现方式这一因素对被试的影响进行了验证。
本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证明了,DP理论在解决线索竞争领域的问题时有很稳定的普适性,不受被试对交互作用的顾虑,线索可得性差异或者说背景知识的干扰和在对索因果力强度的信心不太高时都不会受到显著的影响。同时证实了原实验中的信息呈现的方式确实影响到了被试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推理模型的选择和运用,但是这是一干扰变量,是原实验设计中的的疏漏。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本次实验的被试会采用DP理论支持的数学模型来解决线索竞争问题,并初步分析有以下几种可能:如,大部分被试缺乏元认知的相关知识,被试间的认知特点存在个体差异(如,场独立性的类型,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和意愿启动的程度),被试群体所具有的文化差异,当然还有最初所明确的信息表征方式等都影响了被试选择某种理论的数理模型的可能。
本文更进一步指出现行的此领域的研究还是有很多的不足的。比如,人们支持DP理论或者在有关归纳推理的概率判断问题上存在着“基础率忽视”现象,很可能是因为在低基础率的水平的情况下存在的推理过程的一些偏差,以及实验的生态性相对不足,推理问题的研究范式与实际问题解决范式存在差异等问题。
最后本文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对此进行了展望,提出现在很多的研究结论都表明人类的认知很可能是不太理性的,或者说在推理过程中,人们更多的运用直觉,寻找思维的捷径。并提出现阶段有关贝叶斯推理,归纳推理的研究也许应该把重点放在贝叶斯判断,贝叶斯推理中使用策略的实质是按概率算法进行推理还是启发法还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问题。并提出心理学家不应试图为人类建立一个理想的理性思维模型,但是却忽视实际内容对推理的影响,因为归纳推理恰恰是建立在实际具体内容的基础上的。所以,是否存在规范性的可准确描述人类认知规律的推理机制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无论如何,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人类认知,推理等各方面有更深认识的理论,最终这种新的理论将出现。也许本文所验证的理论可以永远站得住脚,也许将被取代,但是我们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尊重没有任何理论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解释任何问题的的任何方面的这一科学准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