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清至民国,敦煌,水利设施兴修,管理运行
● 参考解析
目前学术界水利研究从注重历史时期国家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研究转向区域水利社会史研究,产出诸多成果。其中,对甘肃的研究主要在兰州、河湟地区、河西走廊等整个较大区域内,对敦煌地区水利建设的研究略有涉及,其研究的时段也多为汉、唐、宋时期。清至民国是敦煌地区水利建设由传统向近代意义上水利建设的过渡时期,学术界对此研究尚处空缺,选择敦煌区域和水利建设的角度,以期复原清至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基层水利社会情况。
??? 本文运用清至民国的方志、奏折、档案、游记等历史文献资料,复原了清前期敦煌十渠的兴修过程,清中后期敦煌水渠的分布及地下水的开采情况,民国年间在甘肃水利林牧公司组织下敦煌水利建设先进技术运用的情况,解决了清至民国时期敦煌水利管理运行过程的问题,并得出以下认识:
1、清至民国敦煌水利设施的兴修是其水利建设的重要阶段。清代敦煌水利设施兴修主要是对前代的继承,渠道基本还是土渠,井灌停留在基本开发状态。然而,民国敦煌水利建设是从传统向近代过渡的重要阶段,在水利勘察、地下水开发和水利工程本身都开始运用科学技术,出现了近代化的影子。
2、清至民国敦煌水利管理运行方式也从传统向近代过渡。清初敦煌水利管理主要依附在隅坊制度之下,随着水利对农业生产重要性的提高,逐渐和山陕地区一样形成灌渠利益共同体。但与山陕不同,敦煌除了各渠灌溉的实际管理者渠长,负责具体渠系工作的排水,还有总理十渠的渠正,并形成通裕、普利、大有、庆余、上下永丰、窑沟、庄浪、新旧伏羌渠十个灌渠利益共同体,以这种管理模式协调各灌渠间的运转。到了民国出现了官商合办的管理模式,其实质体现了政府职能,代表政府利益,此种模式运行尚需更多文献验证。
3、清至民国的敦煌水利兴衰离不开政权的稳定和政府的投资。与历史时期敦煌水利设施兴修的背景相似,一旦本地政权进入稳定时期,敦煌总会伴随着大规模开发,水利设施兴修也会在此时出现一定程度的转机与发展。然而,随着政权统治的薄弱和种种天灾人祸的频繁发生,敦煌的稳定社会被打乱,作为社会发展重要指标之一的水利设施兴修也必然受到影响。
此外,敦煌水利建设与本地环境承载能力存在一定的关系,文章对清至民国敦煌水利设施兴修与管理运行的复原,为进一步研究敦煌土地开发和环境变迁做铺垫。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