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明清榆林城市地理研究

关键词:榆林城,城市历史地理,建置,布局,规划思想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榆林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前身是明初的榆林庄,之后相继设堡、卫、镇、府,实现了由军事治所向行政治所的转变。明初北部边防形势使得榆林庄建立成为必要,无论从宏观的九边形势还是微观的防守、城市生存,榆林庄选址在东山西河都是具有很大优越性。伴随榆林城军事地位的提升,出于城市防守需要,先后两次向北拓建。另外,人口的滋生、膨胀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城区南拓和逻城的修建。迨至清朝,民族政策转变下榆林城以北的军事威胁减弱,相反自然因素导致该时流沙侵袭北城,以致城区南缩。在榆林城由军事治所转为行政治所过程中,城内行政和军事建置分别发生了由次到主、由主到次的换位,其分布大多居于中央大街以西。同时,榆林城的军事性质也带来许多特色的文化现象,如一些教育机构、祠寺、四合院的形成都是顺应军事形势出现的。明清榆林城的城郊布局充分利用了东山、西河、红山等自然实体,形成了人工军事建置和自然要素一体的特色布局。
榆林城自明代以来渐渐形成六楼骑街、南北狭长的布局特征,其中渗透着中国传统礼制和实用的筑城指导思想。
全文共分为六章内容:
第一章,主要探讨榆林城兴起的历史地理背景,主要体现在历史背景和宏观、微观地理环境两个方面。榆林城是明代北方建立边防系统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城址的选择上体现了军事的需要,不仅利用了周边的山脉作为固有的防御系统,而且就小范围来说,榆溪河及其支流等对城址的具体选择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明清以来榆林城的拓建及规模。榆林城经历了几次拓展,其主导因素是军事地位的提高以及带来的人口滋生。除此之外,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清代榆林城形制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
第三章,军事、行政建置是榆林城内的主要设施,明代因为军事形势较为严峻使得城内军事建置居多。而行政建置居于次要地位,表现在数量较少、类型不完善。入清以后,随着民族政策转变,行政建置取代军事建置成为主导。期间,榆林城实现了由军城向治城的转变,城市性质发生转化,主要表现就是军事、行政建置的转化。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明清榆林城内的文化设施和四合院。城内的文化设施主要包括寺庙、祠祀、学校等,这些文化设施的建置主要分布在东山上,地理位置上体现了文化建置分布的共性,即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即与战事、将领崇拜相关的文化设施在明代居多。民居方面,榆林城内四合院的分布是明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军事移民中山西、北京地区人口所致。同时,清代城内四合院的分布也反映了商业零售点的分布和城内街道的布局。
第五章,榆林城郊布局分为人工军事建置和自然实体两种,构成了整个榆林城郊布局特色。人工建置有镇北台和凌霄塔,自然实体的利用包括东山、西河、红山。其中榆溪河的利用和改造是明清两代城郊自然实体利用的典型,也是榆林城郊重要的一部分。
第六章,总结了榆林城的布局特征和规划思想,主要体现了实用的理念和中国传统筑城礼制。
?????本文属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范畴,学界同仁对古代城市的研究用力颇多。榆林作为国家批准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因其历史时期特殊的军事地位和地理位置。所以,研究的人很多,研究的角度也各异,研究的成果自然层出不穷。而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明清时期榆林城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题从城市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其做一较为全面的研究。本文力求从城市历史地理角度分析榆林在从军城向治城转变下城区内部结构的变化。另外,民族对抗背景下城内特色的文化设施形成及分布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