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薛敬之理学思想及对明代关学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薛敬之,河东之学,关学,理气论,存心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薛敬之是15世纪后半期(明朝中叶)陕西关中地区著名的理学家,也是河东薛瑄之学在关中地区的第三代传人,其生活的年代约与胡居仁、陈献章同时。此时传统的程朱理学正处于困顿与变化之中,向内体认心体的倾向正越来越受到士人的关注。反映在薛敬之的理学思想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朱子格物穷理工夫的脱落,而重视心体、强调“心学”工夫的特色比较突出。这既是对河东之学的发展,同时也是救正时弊的要求。在理气观上,薛敬之除了力辨理气不离之外,又进一步强调理气的互为体用关系,表现出“重气”的思想。薛敬之重气、重心体的思想对后来的吕柟影响较大,吕柟心、理、气为一的提出正是建立在薛敬之这一理论基础上的。
本论文共分引言、正文、结语三大部分。
“引言”:
说明论文的研究动机、目的、范围,指出对薛敬之理想思想的分析与梳理,将有助于我们了解15世纪后半期关中理学发展的情况和探讨河东薛瑄之学与关学的互动关系。
“正文”:
第一部分为“生平、著作及思想背景”,透过对薛敬之的生平、《思庵野录》的简要介绍以及薛敬之所处时代和思想背景来初步了解影响薛敬之理学思想的外部条件。概述和分析了明初曹端、吴与弼等人的思想。由曹月川开其端、薛敬轩继其后的明初北方理学,虽然大致还是不出“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两向开展,但在理气论与心性论上却已显示出与朱子学的不同,即强调理气不离和对“心”的重视,以及格物穷理工夫的脱落。这种倾向后来又在薛敬之、吕柟等关中学者那里进一步发展,并最终突破朱子学的理与气、心与理的结构关系。
第二部分为“思想渊源——河东薛瑄之学”,从薛瑄的主要哲学思想和河东之学在关中地区的传承两个层面阐述了薛敬之理学的渊源。指出薛瑄“理在气中”的说法和对气之永恒性、本原性的强调,以及在心性论上主张“立心为本”与“存心”,对后来薛敬之的理气观与“心学”思想影响很大。而在工夫论上,薛瑄的持敬收敛与“主静”的思想亦成为薛敬之“心学”工夫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为“薛敬之的理学思想”,分别从理气观、心性论与工夫论三个方面对薛敬之的理学思想做了分析和梳理,以考察河东薛瑄之学在关中地区的发展变化并凸显薛敬之在明代关学思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理气论上,薛敬之由主张理气不离、“理在气中”进而强调理气相互成就、互为体用,表现出重“气”的倾向。薛敬之对理气关系的论述,成为关中理学由理本论向气本论发展的中间环节。在心性论上,薛敬之认为心即是理即是善,亦即是太极之理,这就与朱子与薛瑄的以气说心有着极大地不同,因此他主张要在心地上做工夫,并以“存心”为学问宗旨。但薛敬之又认为心不是气,这就使他的心性论既不同于朱子亦不同于王阳明以良知来统一心、理、气,而是游离于二者之间,成为其理气论在心性问题上的延伸。在工夫上,薛敬之则主张“求静”与“力行”并重,一方面强调要在静中体认心体与收敛心思;另一方面则要进行实际的道德践履。
第四部分为“对明代关学发展的影响”,以气本论的转向与心性主体的确立为问题意识,通过对吕柟思想的考察,突出薛敬之对16世纪上半期关中理学发展的影响,指出关中理学经由薛敬之发展到吕柟,最终完成由理本论到气本论的转向与心性本体的确立。
最后为“结语”,对本文所论述的内容及主旨做了一总结。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