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旅游客流,齐夫结构,转移态,使用曲线,黄山市
● 参考解析
本研究选题立足于当前国内外旅游业整体向前迅猛发展,中国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后金融危机旅游市场战略调整等特定背景,以黄山市作为研究区域,在对我国部分优秀旅游城市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黄山市的旅游资源禀赋与其旅游业发展水平不成比例的问题。旅游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旅游客源的竞争,旅行活动是游客在客源地、目的地间的一次完整流动过程,游客的空间流动模式、流动方向、流动路径对旅游景区规划、旅游线路设计、旅游设施布局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空间流动视角出发,利用地理学、心理学、统计学、管理学和市场学等理论与方法,坚持官方旅游统计资料和实地调研资料相结合,从入境、国内游客两个方面,深入分析黄山市游客空间流动特征。全文共分9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分析全球和中国旅游业发展、金融危机、黄山市旅游业的不足等研究背景后,确定出游客空间流动特征选题,进而对该选题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研究思路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为旅游客流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在收集旅游客流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研究历程、研究内容两方面对国内外及黄山市旅游客流研究进行述评。遴选出成熟、应用性强的旅游客流相关理论,打好理论基础。
第三部分为黄山市概括。从黄山市背景条件、旅游景区、旅游产业发展三方面对研究区域进行相关介绍。
第四部分为黄山市入境游客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借用时空集中度、齐夫结构、转移态数理模型,对黄山市入境游客客源地空间分布、时空演变特征、齐夫结构特征、黄山市与各省市间的转移态规律进行研究。
第五部分为黄山市国内游客旅游行为分析。对游客的个体属性,旅游花费、出游目的、结伴方式、游览次数等行为属性和对黄山市旅游景区的感知度/偏好度差异特征进行分析。
第六部分为黄山市国内游客空间流动特征分析。从区域内、区域间两方面研究了游客在黄山市各区县、各旅游景区间和黄山风景区与其他景区、黄山市与其他旅游城市间的空间流动特征。借用使用曲线分析方法,研究了游客的产客率、到访率特征。
第七部分为游客空间流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针对上述游客的空间流动特征,从区域内、区域间两大类构建出游客的空间流动模式,进一步分析游客空间流动模式的“三力”影响因素。
第八部分为黄山市旅游市场发展策略。在分析黄山市游客空间流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黄山市的实际及世博会、泛长三角的良好机遇,为黄山市的旅游市场发展提出策略参考。
第九部分为总结。对黄山市游客的空间流动特征、空间流动模式、市场发展策略进行总结,并指出相关研究的不足。
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黄山市入境客源国空间分布呈现集中—分散—集中—分散的交替变化趋势,空间分布不稳定。俄罗斯、韩国、香港和加拿大4个客源地对黄山旅游需求的时间变化强度较大,客流不稳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日本和澳门5个客源地对黄山旅游需求的时间变化强度较小,客流随时间变化较稳定。(2)入境客流齐夫结构变化特征:①各年份无标度区的覆盖范围都较大,近五年呈“M”型小震荡变化,说明黄山市入境客流规模分布结构较稳定。②黄山市入境旅游客源国和地区单元的空间形态呈不规则帕累托模式。③黄山市入境旅游客流的流量规模分布呈现出较稳定的单分形变化趋势。(3)入境客流转移态规律:①流入转移态各级别的省市个数分布不均衡,呈偏弱化级别分布格局;流出转移态各级别的省市个数分布较均衡。②转移差的四种类型,呈现出向逆转移差一边倒的分布态势。③流入转移态呈现出东部强于西部、南方强于北方、临近省份“独强”的分布格局;流出转移态呈现出南方强于北方、东部强于西部、口岸省市与临近省份“双强”的分布格局;转移差与流出转移态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④总结出与黄山市转移态关系密切的三大区域类型,即口岸引渡区、地域毗邻区和资源互补区。(4)国内游客在黄山市各区县间流动的趋中心、趋高特点;黄山市各旅游景区间呈现“三高一增一减” 空间流动分布特点。(5)国内客流在区域间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间空间流动特征。(6)国内客流空间距离使用曲线特征和旅游景区到访率圈层衰减特征。(7)游客在区域内、区域间的空间流动模式构建。
本文的独特之处:(1)齐夫结构在入境客源国和地区中的引用。(2)游客空间流动模式构建。(3)黄山市东向发展战略提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