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清及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祈雨仪式——以邯郸为中心的研究

关键词:清及民国,华北 ,祈雨 ,仪式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在传统社会,除技术性和制度性手段之外,雨水的多寡决定着农业的丰歉,而农业的丰歉又会直接关系统治秩序的稳定。华北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政治敏感性,加之华北地区农业核心区的特点,决定了雨水在当地的独特意义。祈雨不仅是民间旱时禳灾的一种手段,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研究祈雨仪式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清及民国时期社会心理及社会结构。本文主要利用地方志和民族志,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来分析清及民国时期的祈雨仪式。
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及研究现状。重在介绍人类学和民俗学者在“仪式”研究中的理论及成果。
第二部分:华北地区的祈雨活动。主要介绍华北地区的祈雨神祇,以及祈雨活动中的象征符号。通过各地供奉神祇的差异,说明伴随祈雨仪式的信仰体系具有功利性特点;祈雨活动中的象征符号,不仅是在仪式中具有传递地方性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象征符号更演化为一地方的话语资源,形成了一个以象征符号所在地为中心的信仰圈。
第三部分:祈雨——凡俗与神圣的二元构成。祈雨,作为一种文化展演的方式,不仅包含了旱时的大规模祈雨仪式,而且还应包括民俗化的平时祈雨活动。
平时祈雨是民众在农闲时期调节亲朋、邻里关系的有效手段,表现为富有娱乐性的歌舞和占验活动。研究民俗化的平时探究祈雨,可以窥探到当时社会民众渴求丰收的心理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极旱状态下的大规模祈雨活动则包含了念诵祈雨谣、游行、取水等环节,并伴有仪式禁忌。在仪式中,蕴含着颠覆与摆正,人们的社会地位会随着祈雨仪式的进行出现短暂的颠覆,借用特纳仪式的“结构——反结构——结构”理论,说明在祈雨仪式中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四部分:祈雨活动中国家和社会的互动。华北作为政治核心区,农业丰歉引发的安全问题会直接威胁到京师的稳定。作为少数民族政权,清政府必须尽快确立统治秩序的问题。清政府接纳汉地祈雨习俗的同时,并依据传统确定了官方祈雨的规范,使官民得到了良好的互动,在共同信仰的号召下,其政权得到了认可和信任;通过建立人事与灾害的关系和册封地方祈雨主神,使得人们逐渐树立了忠孝仁义的道德宇宙观,并强化了地方认同的自豪感,国家在掌握灾害解释话语权的过程中,逐渐蚕食瓦解民众对异民族统治的反抗心理,最终,使民众对国家某些做法的认同演化成了对其统治的服从。
第五部分:结语。对全文的研究做出一个阶段性的结论。祈雨,实为一种文化手段,通过对平时、旱时祈雨;民间、官方祈雨的考察,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在仪式中包含的错综复杂的民民、官民、人神之间的关系。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