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公”;“私”;卿大夫、公室;春秋时期;“公”“私”关系
● 参考解析
摘 ?要
在中国古代,“公”“私”问题一直是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经对“私”害“公”的行为进行批评。战国时期,随着各国君主权力的加强,各国对危害君主权力的势力都不同程度地加以打击,这种“灭私”的行为反映在此时的法家思想中,并为法家所继承和发扬。韩非子作为战国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从维护和加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在《韩非子·诡使》篇中明确提出“废私”的观点,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在处理“公”“私”关系问题上以立“公”灭“私”为主的思想意识。本文主要试图从西周、春秋时期的金文材料和文献典籍中 “公”、“私”二字的基本含义和使用范围,来分析西周、春秋时期“公”、“私”的概念和范畴,以及西周时期和春秋时期“公”、“私”二字在概念和范畴上的发展和演变,进而揭示出西周、春秋时期“公”“私” 关系在社会上的表现,及其在发展中对于当时社会发展的作用。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学者们关于先秦时期“公”、“私”概念的研究状况,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宗旨。
第二部分论述西周时期“公”、“私”概念及其范畴,首先从西周金文和文献中“公”、“私”二字及以其为核心的词语入手,分析西周时期“公”、“私”的基本含义及外延,然后分析西周时期的“公”“私”关系情况。
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从三方面论述了春秋时期的“公”、“私”概念及其范畴。首先从春秋时期文献典籍中以“公”、“私”二字及以其为核心的词语的使用范围入手,分析春秋时期“公”、“私”的基本概念及其范畴,然后对比说明春秋时期“公”、“私”概念较之西周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其次论述春秋时期“公”、“私”概念在社会中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公室和卿大夫的关系上,也体现在当时人们对于“公”和“私”的态度——“尚公性”和人们对于“私”的批评,最后论述春秋时期“公”“私”关系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论述战国时期“公”“私”关系的主要表现。至战国初期,卿大夫家族通过长期的发展,实力达到了足以颠覆公室的程度,于是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事件。与此同时,各国通过变法普遍确立了集权政治制度和论功行赏封爵的选官制度,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按军功封赐了大批封君,从而形成了战国时期集权制度下新的“公”“私”关系。
第五部分是总结,概括了西周至春秋时期“公”“私”概念及范畴的演变和发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