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赵岐,焦循,注疏,比较
● 参考解析
赵岐的《孟子章句》和焦循的《孟子正义》是汉代和清代阐释《孟子》的代表之作。《孟子章句》作为汉代唯一流传下来的《孟子》注本,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从而备受推崇,而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曰:“《孟子正义》实在后此新疏家模范作品,价值是永永不朽的。”[1]所以,以《孟子章句》和《孟子正义》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性,对二者的梳理分析、研究探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和特点,为研究《孟子》提供更多的材料。
纵观前人对《孟子章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语言学方面,比如说单就语法、词性、某个词的运用等进行研究,或者从总体上探究其体例、特点等,在其思想和综合研究方面则关注较少。而对焦循《孟子正义》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其疏注方法、特点和训诂方面,其注疏方法特点大多又是从焦疏对赵注的“申、补、正、存”四方面入手的,对于思想方面则缺乏具体深入的探讨。另外,对其综合研究关注较少。对于赵岐《孟子章句》和焦循《孟子正义》的研究都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而真正将两者做全面综合的比较研究则还没有,本文正是立足于赵注、焦疏原典,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多角度对赵注、焦疏进行分析和考察,找寻其异同优劣,彰显汉、清两个不同时代文化学术的发展特点;凸现汉代到清代阐释学自身的发展脉络,为我们的学习研究从新的角度提供更多的资料。
全文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在绪论部分就作者概况、选题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和本文的创新及特色之处做了简要的介绍;第二章,对两者的注释体例做了比较研究。其中赵注采用了章句体的形式对《孟子》原文进行了逐句注解,焦疏则是围绕赵注,详略有致随需而疏;第三章,主要从特殊注疏方式、常见注疏句式以及对章句意义的注释这三面比较了两者在字、词、句注释方面的异同。由此可以看出,赵、焦二人对字、词、句的阐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各有特点:在疏解方式上焦疏更加多样,其对字、词、句的注解也更加深入,赵注更多的是从字句的原意着手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注解,而焦疏则不仅着眼于字句的原意还运用多种方式对其出处、版本、引申义、读音等做了详细的疏解。在疏解句式中,赵注和焦疏基本上是一致的,都采用了古代注疏中的一些常用句式。在对章句意义的注解中,两者都比较重视对其深层涵义的挖掘,都不做重复的注疏,疏解顺序也基本一致。赵注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对句旨和章旨的概括,而焦疏则注重联系前后文进行疏解使之相互照应,另外还特别探讨了断句问题。这其中有焦循对赵岐的补充发展,也有赵岐自己的独特之处;第四章,比较了两者在思想阐释方面的异同,分别从学术思想背景、对仁政论的解读和对人性论的解读这三方面进行了探讨。由此可以看出,两者对孟子思想从根本上都是持肯定意见的,但侧重点和阐释方式则各有特点,赵岐更多的是对孟子原意的说解,他的注解大多都深得孟子原意,目的在于阐述孟子的“宏远蕴奥”之旨,且他比较注重对孟子政治观念的阐述,并遵循“经世致用”的原则,将自己的政治观注入其中从而影射现实政治。而焦循阐释的主观性更明显,他并不是严格按照遵循《孟子》本义的原则进行疏解的,而是采用诸家之说,特别是将孟子思想纳入易学体系之中,是其阐释方法的独到之处但同时也使得疏解更具主观性。另外,他比较注重对孟子人性观的探讨。
[1]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220.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