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内蒙古,湖泊沉积,湖泊演化,气候变化
● 参考解析
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位于东亚季风边缘地带,这一地区常年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内陆湖泊是这一地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是区域气候变化和波动的最敏感的指示器,客观的记录了区域气候变化的历史,因此,开展这一地区的研究对于西北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浩通音查干淖尔湖为研究区,通过采取OSL测年并结合RS、GIS技术对浩通音查干淖尔湖泊演化的地貌学、沉积学、影像学证据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湖滨沉积物OSL测年结果,结合沉积物粒度、磁化率、有机碳、碳酸盐及土壤pH值等数据,综合分析了浩通音查干淖尔湖区古气候变化的过程,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研究区湖泊演化及气候变迁历史。论文得到以下主要认识和结论:
1、通过野外调查和遥感影像的观察,发现在浩通音查干淖尔湖区东南部存在海拔高度分别在1275~1280m、1285~1290m、1300m的3道主要的阶地类湖岸地貌,并对浩通音查干淖尔湖岸阶地形成机制和过程进行了分析。
2、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阶地上采样点的OSL测年和沉积学分析,证明了浩通音查干淖尔古湖的存在。由不同剖面的海拔高度,并参考剖面中湖相沉积物的分布可知,浩通音查干淖尔古湖经历了3次明显的湖泊演化过程。通过不同剖面层位间测年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这一地区大湖面期的存在,并且当时的湖水面积远大于现在。
3、通过对研究区剖面气候代用指标采用多指标综合分析的方法,并结合OSL测年数据,得到这一地区湖泊演化和气候变化变化主要经过以下几个时期:
①?(6.7)~4.8 kaB.P.气候稍显冷干。该段沉积物平均粒径较粗,平均粒径与磁化率值均呈波动变化趋势,表示了湖泊水面的波动变化;沉积物较低的粘粒含量、碳酸盐含量和有机碳含量中表示湖区夏季风较弱、气候冷干,植被条件较差;同时土壤pH值较高,表示了湖区降水较少,对应湖泊水位为波动减小期。
②4.8~3.1kaB.P.为温湿气候,其中4.0~3.1kaB.P.为气候最温湿期。该段沉积物平均粒径较细,磁化率值较高,表示湖泊水位较高;沉积物中粘粒含量、碳酸盐含量、有机碳含量都很高,表示湖区夏季风增强,气候温湿,植被条件较好;表示降水量变化的土壤pH值低,与其他指标共同指示了这一阶段湖区气候进入暖湿气候期,降水丰富,对应湖泊水位为高湖面期。
③3.1~2.7kaB.P.为冷干气候期。该段沉积物平均粒径增加,磁化率值逐渐减小,表示湖泊水位逐渐降低;沉积物中粘粒含量先减小后增加,有机碳和碳酸盐含量呈先快速降低后缓慢增加,表明湖区夏季风强度先减小后增加湖区植被盖度和温湿程度呈先快速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pH值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表明当时气候存在由湿变干的变化过程,对应于湖泊水位变化为波动减小阶段。
④2.7~2.0kaB.P.为气候较温湿期,该段沉积物平均粒径较细,磁化率值逐渐增加,表明当时湖泊水位逐渐升高;沉积物中粘粒含量,有机碳含量、土壤碳酸盐含量均呈先逐渐增加后缓慢降低的趋势,表明当时夏季风强度先增强后减弱,湖区植被盖度受夏季风变化的影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时气候逐渐温湿后突变为冷干;沉积物中土壤pH值呈先减小后增加趋势,表明当时气候存在由湿向干的转变过程,对应湖泊水位为次高湖面期。
⑤2.0~1.5kaB.P.为冷干气候期,该段沉积物平均粒径值增加,磁化率值逐渐减小,表明当时湖泊水位降低;沉积物中粘粒含量、有机碳含量较低呈逐渐降低趋势,表明当时夏季风强度较低,植被盖度较差;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表明当时气候持续冷干;沉积物中土壤pH值逐渐增加,表明当时气候逐渐变干,对应湖泊水位变化为缓慢降低。
⑥1.5kaB.P.至今为冷干气候期,仅在1.5kaB.P.出现持续时间约为百年的稍温湿气候。该段沉积物平均粒径较粗,磁化率值较低,仅在剖面46~50cm处存在很短的粒径较细层,表明当时湖泊水位存在短暂的较高水位期,之后湖泊水面逐渐下降;粘粒含量较低,表明当时夏季风强度较弱;有机碳含量呈明显的波动变化趋势,在剖面46~50cm处有机碳含量较高,表明当时植被盖度较高,之后植被盖度逐渐降低;沉积物中碳酸盐含量呈逐渐减小趋势,仅在剖面46~50cm处较高,表明当时气候为短暂的温湿,之后逐渐转变为冷干;沉积物中土壤pH值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仅在剖面46~50cm处为低值,表明当时气候短时间较湿润,之后逐渐趋于干燥,对应湖泊水位在1.5kaB.P.时期为稍高湖面期,之后湖泊逐渐萎缩。
4、通过对研究1978~2007年四期遥感影像的分析,得到1978~2007年浩通音查干淖尔湖泊水面发生了明显变化,1978年湖水面积21.8km2,1988年湖水面积20.6km2,2000年湖水面积18.7km2,2007年湖水面积19.8km2。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