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日本,入境旅游,中日贸易,本底趋势线,地域分布
● 参考解析
中国现代旅游业起步于1978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入境旅游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以及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众多的国际客源市场中,日本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是世界最重要的游客输出国,并且与我国一衣带水,空间距离近、经济贸易联系密切,是我国入境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在复杂激烈的国际旅游及国际旅游国内竞争中,分析日本游客入境中国旅游的发展及其入境后的地域分布规律,对于促进我国近程国际入境旅游及相关省区入境旅游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1979—2008年相关统计数据,从五个方面对日本游客入境中国旅游及其地域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如下重要结论:
(1)随着日本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快速发展。1979—2007年,日本出境旅游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79-1985年,受各种限制出境旅游缓慢持续增长;1986-1996年出境旅游高速增长,是日本出境旅游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1997年以来,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及“泡沫经济”的影响,出境旅游客流量停滞不前,十年间出境人数波动起伏。90年代中期,日本国民出境旅游主要以远程为主,旅游目的地主要集中在美洲和欧洲。进入21世纪,短时短途的洲内旅游增长速度较快,几乎一半的日本国民选择了去亚洲旅游,2007年,中国一跃成为了日本出境旅游的第一大目的地。1979年以来,日本游客入境中国大陆旅游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日本游客对中国旅游的认可性和旅游偏好逐渐提高。然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日本游客占中国入境旅游比出现下降趋势,反映了中国入境旅游市场更加多样化和入境旅游的快速发展。
(2)国际贸易和国际旅游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随着中日贸易总额的增大,日本游客入境中国旅游客流量逐渐增长,两者之间呈现明显的推拉模型,双边贸易对入境旅游推动的边际弹性在逐渐减小;从中国对日贸易与入境旅游的视角来看,近30年来由于中国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以及韩俄等众多新兴市场的崛起,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比和日本游客占中国入境旅游比逐渐下降,这两个比率指标的动态演化的趋势具有:从早期不协调交替驱动逐渐转化为相互协调的同步演化。从日本对华贸易及出境中国旅游的视角来看,1985-2008年中日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比与入境中国占日本出境旅游比同涨同落,增长趋势与波动周期具有较强的时间同步性。
(3)依据本底趋势线理论,在影响日本入境旅游的6次事件中,由于各个事件的性质不同,对日本入境中国旅游影响的时间长度、游客损失量、损失率也有所不同。以1989年“政治风波”和1998年的“金融危机”,对日本游客的入境旅游影响持续时间最长;2003年的“SARS危机”使日本游客损失量最大;2001年和2005年的中日事件对日本入境旅游的影响最小。
(4)日本游客入境中国大陆旅游的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日本游客入境中国大陆后,主要受经济发展、交通区位和高品位景点吸引影响,可将其在31个省区的分布按到访率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核心、次核心、次边陲和边陲。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是3个核心省区,并且是向周边省区及中西部地区辐射集散地;受旅游区位和空间距离的影响,日本游客入境后在各省区的到访率,有沿着黄河-陇海-兰新线和长江轴线从东向西的梯度递减趋势。
(5)在影响省际日本入境旅游的三个主导因素中,入境旅游发展对中日贸易联系与交通区位有高度依托性,在全国范围内,日本入境旅游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中日贸易联系强度和区位条件,贸易联系是最大的推动力,区位条件是提高省区日本客流量的关键。而旅游资源对入境旅游有客观基础作用,但它对日本入境旅游的影响小于贸易推动和区位条件的效应。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