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问题:

题目:场域视角下的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及其精神生产

关键词:大学文化 ,场域 ,精神生产 ,文化引领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底气。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振兴、繁荣、强大都离不开文化的先导和推动。近代中国国土的沦丧很大程度上就源于文化精神的沦丧,文化精神的沦丧也为近代中国带来弱国的蔑称。
今天,我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成为世界潮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综合实力的表现不仅在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更在于其强大的文化“软实力”。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优势而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大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组织机构,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发挥好自身的重要职能,以自身的文化建设来推动中国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以中国大学文化及其精神生产为主题,从中国大学文化研究和建设的现状出发,以场域的视角来审视大学文化的本质,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再生产的内在联系,并对今后的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强化精神生产主题,突出文化精神塑造的思路。
本文共分四章,对中国大学文化及其精神生产进行研究:
第一章:导论
重点分析了研究中国大学文化建设的原因和研究的方法论、视角以及本文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中国大学文化与大学建设的反思
中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不过一百多年,由于中国大学从建立伊始就被赋予培养救亡人才的历史使命,致使中国的大学从一开始就因肩负这样的使命而具有了工具主义的色彩,体现着急功近利、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迫心情,大学文化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再次要求高等学校担负起建设国家的使命,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功利性色彩,使高等教育近乎专业训练。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教育体制改革扩大了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但在适应论或工具论教育理念支配下,大学过分紧密地围绕社会和市场需要运转,功利性更加明显,导致了大学主体性的丧失和大学理想的衰落。[1]大学建设因为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忽视,而变得千篇一律,千校一面,缺乏特色,缺乏创新。对中国大学文化的认真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大学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大学文化的内容、特性、作用等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探讨,产生了一大批学术成果。但也存在着对大学文化的理解不全面等问题。
第三章:场域视角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新的世纪,我国社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深刻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研究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开阔视野,选择新的视角。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工具。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场域范式。场域是一种关系或社会网络系统。任何组织都处在一个场域之中,都受到来自于场域内外各个方面的影响。我们把社会和大学分别视为两个具有密切关联性的场域,来分析大学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场域的互动情况;同时,我们把大学视为一个场域,来分析它内部各种因素的互动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影响。
第四章: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强化精神生产主题
经过上一章的分析,我们知道社会文化建设对大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文化建设离不开社会文化建设。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消费主义甚嚣尘上,这对大学建设也带来诸多影响,诸如使大学建设日益官僚化、市场化、功利化、庸俗化、同质化和简单化等。同时,大学文化建设也深陷消费主义泥潭,而丧失其文化精神。因此,为了培养一代又一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文化建设就必须强化精神生产主题。这既是大学存在的本质所在,也是大学的职能所在。强调精神生产主题,不仅要彰显大学的文化精神,更重要的是要特别突出大学文化的引领功能。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