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咸阳县,聚落,历史地理,田野调查
● 参考解析
清以来咸阳县地跨渭河,包括泾河、渭河之交的咸阳原、渭河南北的河流阶地两部分。咸阳县地理空间统一,语言文化统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聚落、先秦帝王陵墓(误周陵)、周封程邑、秦咸阳都城、西汉帝王陵区等地理空间载体,是演绎汉民族主体文化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完整的地域文化单元。以清以来咸阳县聚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历史地理为基础,对咸阳县聚落地理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提取重大历史事件,充实性解读咸阳县聚落的时间属性、空间属性、结构属性,对区域人类家园营造经验的总结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赋予该区域汉文化复兴、村落文化认同、村落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实践意义。
本研究基本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为基础部分,包括第1章绪论。在有关概念厘定基础上,介绍村落对于人类史研究的意义,对古村落研究进行综述,研究史料、模式与框架的说明。以及咸阳县聚落起源、发展的史地背景,清代以前村落发展简述。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包括3章:第2章是清代咸阳县村落研究,第3章是民国时期咸阳县村落研究,第4章是民国时期咸阳县村落研究。对每个时段在现有资料范围内进行村落统计研究,探讨村落的分布变化,复原村民的生活。
第三部分为余论,包括第5章,阐述了清代以来咸阳县村落分布变化过程与总结了村落社会生活,最后叙述了研究期望:走进历史场景。
第四部分为2个附录:附录1为研究范围历史沿革变迁,附录2为安陵文化景观田野调查报告。
研究结论认为:历史时期咸阳原村落分布变化过程表现如下,第一,清以前咸阳县村落不多,多位于渭河南北的一级阶地、二级阶地。清代以来一直到民国期间,咸阳县聚落人口呈现缓慢增加,到共和国时期,村落数量与人口才有较大规模的增加。第二,初步探讨与梳理清代咸阳县上村落四种名称分类:以历史人物与传说而起的村落;以庙观而名的村落;以交通经济而盛的村落;以防卫而得名的地名,多名寨、堡。清代咸阳县村落变化典型的表现为村落移民和修筑堡寨卫村。探讨了大村与小村区分机制。第三,民国时期咸阳原村落与人口受灾荒、战乱等严重影响。特别是1929-1932年的干旱大灾荒,致使阳原上村落与人口减少了大约1/3。第四、1949年以后咸阳原村落存在上升、减少、猛量增加、趋缓减少的数量特征。新增村落呈现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四,或者孤立增加产生某个村庄(如七户窑)的特征。清代以来咸阳县村落布局的空间特征体现为:宏观上村落多沿黄土湾的冲刷沟与断崖分布;中观上村落突破城墙(土壕)向外扩展;微观上村落房屋空间结构的也有变化,如出现一院多间单层(或多层)的封闭院落结构。从人地关系角度选取典型事件复原了清代、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咸阳县范围村落的社会生活。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初步总结如下:①在方法上,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多学科综合研究咸阳县地理范围内的村落变化与社会生活。在研究范式上,试图打破以往个案研究或者纯粹理论研究惯例,对清代以来咸阳县地理范围内的村落进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民族志”模式解读,并试图解构咸阳县范围聚落(古村落)的时间文化因子与专题文化因子,形成“对比研究——实地考察——构建理论——验证理论”规范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②在研究结论上,初步复原了清代以来咸阳县村落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初步总结了咸阳县村落布局的时空特点。③在应用价值上,通过探讨其人地关系与社会文化变迁,学术界更应重视和加强村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秦汉文化的复兴。有效拓展了历史乡村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对人类家园营造有一定升华意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