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光释光,单片再生剂量法,黄土-古土壤,陶片,全新世
● 参考解析
本文通过对黄河中游地区全新世黄土-古土壤样品和地层中同期陶片的光释光断代研究,试图为该地区全新世重要环境事件的精确断代提供可信的基础数据。在野外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于黄河中游地区共采集了多个具有测年价值的样品,其中黄土-古土壤样品19个,陶片样品3个。在实验室内对上述样品进行了分离和提取,获得了较为纯净的石英颗粒。用丹麦Risø国家实验室生产的Risø TL/OSL-15-A释光断代仪,利用单片再生剂量法(SAR)对样品颗粒(43 μm ~ 60μm)进行了Post-IR BLSL测定,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光源、预热温度和再生剂量等参数的改变,对影响样品等效剂量的因素进行了判析和评估,利用最新的方法对环境剂量率进行了较精确的计算和校正。通过上述实验研究,本文获得了下列主要结论:
1. 多数黄土-古土壤样品的实验结果表明,同一样品各样片的等效剂量值分布比较集中(符合正态分布),这表明这些样品在沉积之前积累的释光信号已基本被完全晒退,所获的的等效剂量数据是可信的。但是,表层样品(GDZ-01-L、ZJC-01-L、ZJC-02-L)等效剂量分布不集中,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生物或者人为扰动导致部分样品光释光信号损失;或由于样品近邻地表,环境中铀系和钍系衰变链中产生的氡射气从较松散的表层土壤中大量逸散,导致了放射性衰变链不平衡,继而影响表层样品接受的环境辐射剂量。
2. 利用新出土陶片样品(直接取自考古探槽)获得的陶片年龄与考古学上获得的年龄接近,这说明光释光测年可以用于陶片的测年或对陶器文物的年代确定。但是,在地表暴露一段时间后的陶片样品(地表拣拾)所测年龄明显小于考古学上获得的年龄,这表明光释光信号在样品出露于地表经过阳光暴晒或者其他原因受到了损失。因此,利用光释光技术测量陶片年龄或对陶器文物断代时,必须考虑其保存条件,否则获得的年代数据可能偏小。
3. 对多个黄土样品进行的预热坪检测实验和热转移实验,发现坪区出现在220 oC ~ 260 oC,在此温度范围内样品的热转移也相对较小,因此,样品预热温度通常在220oC ~ 260oC是比较合理的。
4. 对平流沉积物样品进行光释光测年结果揭示,平流沉积物样品的光释光年龄明显偏大,高于下层样品年龄(又称年代倒置),这可能与平流沉积物晒退不完全或光释光信号还没有“归零”的情况下就再次发生沉积被埋藏有关。
通过对HXZ-E剖面同文化层(395cm ~ 400cm)所含陶片和烧土样品分别进行光释光测年,结果表明同层位不同类型样品所获的的测年数据一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