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键词:英汉对比,词义外延,词义模糊性,第二语言教学
● 参考解析
摘 要
20世纪以来,随着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人们逐渐能够挣脱传统二值逻辑的桎梏,开始认识到语言是明晰和模糊的综合,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尽管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梅加腊学派(Megarian School 或译为辩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尤布利德斯(Eubulides)就接触或初步认识到了语言的“模糊”问题[1]。但这早期的思想火花刚开始就熄灭了,直到两千年后的20世纪初,皮尔斯、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开始关注语言的模糊问题。与此同时,许多语言学家也开始研究语言的模糊性问题。1965年扎德创立模糊集理论之后,逐渐形成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等一些交叉学科。1972年扎德发表了论文“对模糊限制成分的模糊集论解释”(A Fuzzy-Set-Theoretic Interpretation of Linguistic Hedges),标志着模糊语言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科。模糊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模糊语言学包括模糊语音、模糊语义、模糊语用、模糊修辞等。狭义模糊语言学只研究表示概念的词或短语外延边界的模糊性。本文只研究词义的模糊性,属于狭义模糊语言学。词义是语言共同体对“物”的切片及切片之间的关系,“对物的切片指社会文化习俗(不完全是科学逻辑的)对个体或物类及其特征的切分提取”[2]。这种切分的模糊性通过不同语言间概念内涵相当的词在外延上模糊性的对比可以更清楚地显示出来。本文结合第二语言习得中偏误的分析,通过对英语和汉语间词义模糊性的对比,揭示词义的模糊性,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模糊性,并利用词义间模糊性的比较指导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
第一章在绪论部分简要回顾了模糊语言研究的历史,说明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并论述了语言模糊的成因。接下来论述了狭义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以及模糊与概括、歧义、含糊、不定指代的区别。最后一节论述了英汉词义模糊性对比的可比性及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已经引起的重视。第二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认知语言学认为世界是由连续统构成的。我们根据语义场理论,把一个语义场当做一个连续统,并按照此连续统内各个表达概念的语词间外延分割的不同模式,将连续统划分为线性连续统、平面连续统和立体连续统。将线性连续统又分为两极线性连续统、数轴型连续统和环型线性连续统三个类型。本章还在此基础上对各类型分别论证举例。第三章以蔬菜和水果为例,论述了由下位词在上位词中的归属不定而引起的模糊现象。第四章分析了概念分裂和概念空缺现象,论述了不同语言中对同一连续统的有着不同的分割数量,以及由此引起的概念外延模糊程度的不同。我们将此章起名为“此语言明确,彼语言模糊,”是因为这种现象往往将一语言中的一个词所表外延,在另一语言中分割为两个或多个,特别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是很容易引起负迁移的。第五章比较了模糊与明晰在两种语言中互相转化的不同表现,从三个方面进行:明晰变模糊,模糊变明晰及模糊隶属度变化的差异。最后是结语,从加深对语言模糊性的认识,对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的启发和指导及对双语词典编纂的指导三方面论述英汉词义模糊性对比研究的意义。
[1] 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4.
[2]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5.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